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史,运河沿线传颂着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水脉相亲、文脉相融、民脉相通,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中上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运河水脉连心脉,千籽同根一家亲——“石榴花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赴大运河沿线四地——溧阳市昆仑街道方里村、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西回民村、句容市边城镇佴池村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研学。
溧阳之行,团队走进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了解新四军在江南地区开展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深刻体会“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的历史意义。团队成员还采访了纪念馆馆长张燕,深入了解纪念馆在统战工作、统战文物和统战楷模方面的红色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
嘉兴南湖,是党的梦想启航之地。团队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追溯党的初心,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田深深扎根;驻足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以南湖畔飘落的梧桐叶为天然画布,用丙烯颜料调和出深浅不一的朱砂红与松花黄,勾勒出心目中的“红船”,让红色记忆在青年指尖流淌。在洪合镇,团队参观了王洪合革命事迹展陈馆,展馆内,以“星火使命·日照洪合”为主题,通过“黎明绝响”“寻找洪合”“时代使命”三大篇章传递团结内核。
图为红船精神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勾勒出心目中的“红船”
句容市边城镇佴池村,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团队走进佴池村民族文化服务中心,了解佴池村的红色薪火,追忆韦岗初捷后转战佴池的战斗往事,回顾烽火岁月里熠熠生辉的英雄事迹。
团队在沉浸式展陈和走访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在方里村,团队成员参观红石榴广场、同心议事厅、统战展陈馆等,感受“同心同德同舟渡、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同心文化。在洪合红石榴家园,团队通过参观“初心领洪、同心合美、1352+工程、创建实践、筑梦奔富”五大板块,深入了解并感受洪合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同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城西回民村,探访城西民族村史馆,通过馆内史料与实物了解村庄的历史变迁,感受从早年回民迁徙定居,到与汉族乡亲携手开垦山田、共护家园的共融场景。在佴池村,团队走进佴池村民族文化服务中心,展馆内,通过“多彩民族 文明交融”“石榴花开 美美与共”“佴池村 红色薪火”三大篇章传递团结内核,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同”字形村庄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洪合石榴红家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城西民族村史馆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佴池村民族文化服务中心
团队在同心绘美中铸牢“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大运河不仅是流动的水脉,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见证了红色精神、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团队成员绘制了一幅以“运河水脉连心脉,千籽同根一家亲”为主题的画卷。画卷上,运河水脉如同一根丝带,将四地连接在一起,描绘了大运河沿线各民族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现实图景。
图为绘制“运河水脉连心脉,千籽同根一家亲”主题画卷
在方里村,团队通过手绘木制特色服饰挂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洪合镇,与小朋友们共绘长达五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卷——“红船”象征初心使命、“石榴”寓意民族团结、“粽子”承载地域文化、“恐龙”启迪探索精神、手牵手的民族人物形象,更传递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团队成员还带领小朋友们走进非遗文化的世界,亲手制作非遗宋锦珍珠团扇。
图为团队成员手绘木制特色服饰挂件
图为共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卷
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卷合影
图为制作非遗宋锦珍珠团扇合影
在方里村,通过采访村干部,深入了解当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结合民族团结工作,推动乡村治理与文化发展。在洪合镇,团队聚焦“毛衫”产业,走访了网联毛衫汇直播“共富工坊”、“毛衫派”全球毛衫一站式跨境采购平台、金色年华针织科技有限公司等。团队还对在洪合创业的两位优秀代表田银燕、张朝兵进行了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他们在毛衫产业中如何实现创业梦想,以及在民族团结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在城西回民村,团队来到土播营数字农旅园,深度访谈负责人徐田,探寻“互联网+农文旅”的振兴路径。在佴池村,聚焦“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理念,走进佴池村乡村振兴共富项目,用青春脚步丈量土地,寻找乡村振兴密码。团队还来到江苏省谏壁船闸管理所,在江河交汇的脉动里,探寻“水运江苏”的振兴密码,感受“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的壮阔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方里村与村干部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毛衫派”全球毛衫一站式跨境采购平台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网联毛衫汇直播“共富工坊”项目负责人田银燕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嘉兴高缘兰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朝兵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土播营数字农旅园负责人徐田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佴池村乡村振兴共富项目
图为江苏省谏壁船闸管理所座谈
图为参观谏壁河口
这些散落于江南大地的实践,共同构成了民族振兴的 “立体答卷”。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振兴的根基,在于人心的凝聚,唯有将民族团结化作治理的合力,才能让乡村在和谐中稳步前行;振兴的引擎,在于产业的创新,唯有让传统产业插上数字与协作的翅膀,才能让发展的动能更强劲;振兴的活力,在于守正与创新的碰撞,唯有让传统乡土智慧与数字时代浪潮相拥,才能让乡村价值被更多人看见;振兴的底色,在于对生态与民生的双重守护,唯有让党建引领的方向与生态优先的理念深度融合,才能让乡村在发展中守住本真、惠及长远。
本次研学,以红色沃土为基,厚植家国情怀;以民族团结为脉,凝聚磅礴力量;以乡村振兴为骨,挺起发展脊梁;以青年奋斗为魂,激扬青春梦想,共同奏响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昂扬乐章。
青年奋斗是未来之光,在这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中,团队成员于红色场馆中探寻历史,筑牢团结之基;在走访交流里倾听心声,绘就共融之图;在产业调研中深入实践,探寻振兴之路。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化身讲解员,声情并茂传播红色故事;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搭建文化桥梁,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让红色薪火在奋斗中代代相传,让团结之花在青春里绚丽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简短而深刻的表述,勾勒出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如明灯照亮团队成员前行的道路。研学虽已落幕,但青年的行动正扬帆起航。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定将此次调研的所见所感带回校园,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磅礴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