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馆鉴宝寻文脉,触物知源溯匠心 实践团走进中国刺绣艺术馆、中国昆曲博物馆等多座场馆,在陈列的展品与流动的数字光影间,细细品读非遗的千年韵味。在中国刺绣艺术馆,苏绣佳作尽显“精、细、雅、洁”——山水绣品以针为笔勾勒层峦云雾,花鸟绣作凝花瓣脉络于素绢,猫狗绣品更是绒毛蓬松、神态灵动。成员们驻足端详针法细节,从丝线交织中探寻传承密码。在中国昆曲博物馆与苏州评弹博物馆,泛黄古谱、精致戏服诉说千年往事,工尺谱符号藏着唱腔韵律,评弹弦索叮咚间尽显“吴侬软语”韵味。而在苏州戏曲数字馆里,“云上听评弹”“百变戏剧人”等互动装置,让成员们看见当科技与非遗相遇,传统文化正循着数字的脉络,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新窗。
问道传人探妙法,深究创见启新程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穿行苏州平江古街,听闻苏绣四代传承故事,感慨道:“中华文化的传承力,透过苏绣可见一斑。这样的功夫,尽显中国人的韧性、耐心与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循总书记足迹,实践团深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在深度访谈中探寻传承现状与未来,展望AI与数字赋能前景。苏绣陈红英老师讲述从生疏到精通的坚守。她认为数字化与AI可助力传播,却难替代手工的温度,呼吁青年以新视角赋能。昆曲专家冷桂军老师指出工尺谱数字化已有成效,但AI唱腔尚缺韵味。他坦言剧目需贴近时代,强调传承须守正,更鼓励青年成为文化“精神滋养”的传播者。
金坛刻纸何雅雯老师以作品诠释“守正创新”:既留住“手的记忆”,亦融入现代生活。她认为AI可激发灵感,但刻纸的灵魂在于‘人对文化的理解’——人物神韵、场景意境,皆赖匠人对传统的感知。工具可新,理念可拓,手工创作的‘精神内核’不可失,此乃传承根本。
从平江古街的银针游走,到昆曲舞台的水磨清音,再到金坛刻纸的刀剪流转,传承人以数十年定力守护根脉,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借AI之力而不失“手工温度”,行创新之举而锚定“传统精髓”。这份坚守与求索,正是中华文化“韧性”的生动注脚。
下乡宣讲播雅韵,广传非遗焕生机 怀揣非遗热忱,实践团走进万新村与天湖村,以“可感知、能参与”的形式开展文化宣讲。
在万新村,成员们通过发放宣传册、PPT讲解,带领村民快速初识苏绣,从平针到乱针,脉络清晰。宣传册中精美的绣品图片与精炼文字,让历史跃然眼前。随后,村民们在成员指导下亲手制作简易苏绣挂件,穿针引线间,沉浸式体验“针尖艺术”的魅力,苏绣悄然融入乡村日常。在天湖村,活动聚焦昆曲,成员们结合经典唱段音频,讲述其“百戏之祖”的渊源与“水磨调”的独特韵味。宣传册上的剧照与文字,拉近了村民与古老艺术的距离。现场唱腔流淌,不少村民情不自禁随声哼唱,气氛热烈,昆曲之美深入人心。
这两场宣讲,让非遗文化在乡村土壤播下种子,也显著提升了村民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认同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