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艺术点亮乡村共绘振兴画卷”实践团怀揣着用艺术赋能乡村的热忱,奔赴郎溪。在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以墙面为天然画布,以青春为笔,勾勒乡村新貌,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团抵达郎溪南站的合照团队成员提供)
实践团成员们抵达郎溪南站时,便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关注。大家身着统一队服,手持写有“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横幅,在郎溪南站前留下充满朝气的合影,这张照片不仅是行程的起点记录,更象征着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的初次交汇。
(图为村干部带领实践团了解乡村建设并挑选墙面绘图团队成员提供)
稍作休整后,实践团迅速投入前期筹备工作。7月2日至7月3日,团队成员们深入郎溪的村落小巷,沉浸式了解当地人文风貌。古老的石板路、错落的传统民居,以及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民俗故事,都成为团队挖掘乡村特色的素材源泉。同时,实践团积极与村委会沟通,结合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乡村未来发展规划,开启墙绘方案的头脑风暴。从构思草图时的思维碰撞,到选定主题时的反复斟酌,每一步都融入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既要让墙绘具备艺术美感,成为乡村视觉景观的亮点,更要传递乡村文化温度,讲好郎溪的乡土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绘画过程展示团队成员提供)
7月4日至7月5日,墙绘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在乡村墙面上书写青春答卷。绘画功底扎实的同学化身“轮廓大师”,手持画笔,精准勾勒线条,将民俗故事里的经典场景、乡村新貌的创意构图,一笔一划地在墙面上“复活”;色彩感知敏锐的同学则成为“调色达人”,仔细调配颜料,用丰富的色彩渲染画面,让原本单调的墙面焕发生机。
烈日高悬,阳光洒在成员们的肩头,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专注的神情从未改变。墙绘创作过程中,实践团与当地村民、干部的互动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一场场温暖且有价值的双向奔赴。村民们主动围聚在墙绘现场,分享着乡村发展的故事,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更深刻理解脚下土地的厚重。村干部们也积极参与,详细介绍乡村建设规划,从文旅产业布局到生态环境打造,为墙绘融入本土元素提供建议,让艺术创作更贴合郎溪乡村的“灵魂”。
这种交流,让墙绘超越了单纯艺术创作的范畴。它成为连接高校学子与乡村的情感纽带,高校学子带着专业知识与创新活力而来,乡村则以文化底蕴与发展需求相迎,双方在交流中碰撞出助力乡村发展的灵感火花,传递着青春力量赋能乡村的温暖信号。当看到村民们路过墙绘时露出的惊喜笑容,听到孩子们围绕墙绘编织的新故事,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绘制墙面,更是在书写校村合作、共促振兴的生动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绘画完成后当地书记反馈留影团队成员提供)
墙绘完成后,当地书记亲临现场,与实践团成员交流反馈。看着墙面从空白到生动。书记表示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乡村文化宣传的新窗口,能吸引更多人关注郎溪乡村的发展。此次墙绘实践,是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子践行“艺术点亮乡村共绘振兴画卷”的生动尝试。通过艺术创作,实践团既实实在在美化了乡村环境;又触摸到一丝乡村文化内涵,让民俗故事、乡土精神以艺术形式“活”在当下。同时,这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实践探索,学子们用青春行动诠释使命担当,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未来,实践团也将继续探索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更多路径。相信在青春力量的持续注入下,更多希望的田野上,会绽放出更绚烂的乡村振兴之花,高校与乡村的合作故事,也将书写得更加精彩。
(撰稿人:刘友婷 摄像提供者:团队所有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