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21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工科赋能,匠‘芯’筑梦”实践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等地多个乡村社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一个月内,实践团发挥工科专业优势,通过环保行动、科技启蒙、文化传承、产业调研等多元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彰显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
播撒环保理念,培育持续动能 实践团在晨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以互动游戏和趣味竞赛让环保知识通俗易懂。环保宣讲课上,志愿者展示污染对比图与动画视频,直观呈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亲子骑行活动兼顾健身与环保知识传播。这些活动不仅推动绿色理念融入居民生活,还增进亲子互动与社区和谐,为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点燃科学火种,储备未来人才 实践团采用“理论+实践”模式,在成都市晨光社区、顺江社区、青杨村等地开展科技启蒙活动。志愿者以生活化语言讲解科学原理,如用“水流”类比电流,让儿童轻松理解知识。编程科普课程中,志愿者通过生动案例解析晦涩概念。此类活动培养了乡村儿童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在其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为乡村未来发展储备了潜在人才。
激活非遗活力,延续历史文脉
实践团在绵竹市年画村和茶仙谷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涵盖年画制作、茶艺展示等内容。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年画技艺,实践团成员跟随茶农学习采茶标准,参与高温炒茶等环节。这些活动让年轻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技艺代际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使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彩。
融合科技文化,拓宽振兴路径
实践团深入贵菲猕猴桃园和绵竹市葡萄基地学习。贵菲农业基地创始人分享了回乡创业推动农产品走向全国的经历。在葡萄基地,成员参与采摘与包装工作,并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和AI技术设计特色包装方案。这些举措让农户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变革作用,为乡村振兴开辟“互联网+农业”创新之路。
传承精神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实践团在青杨村开展“两弹一星”系列活动,通过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事迹,诠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在郫都档案馆,孩子们接触历史照片,感受过往岁月。这些活动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发青少年建设家乡的热情,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实践团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生动实践。近一个月里,团队深入基层,为乡村带来科技、文化、环保等方面的专业支持,自身也在实践中成长,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获当地好评,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三下乡”活动是连接高校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它让知识在田野间扎根,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期待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其中,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发展,用热血与担当绘制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乡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让振兴之花在广袤乡野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