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砥砺初心使命,2025年7月13日至17日,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赴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与人物访谈,追寻红军长征足迹,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园——在“艰辛”中淬炼奋进精神
在先锋六甲长征纪念馆,1936年4月那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阻击战——六甲之战,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与数字(歼敌400余人)。红军将士在敌强我弱、极度疲惫下,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为抢渡金沙江赢得了宝贵时间。真实的战场故事让“艰辛”不再是抽象词汇,而成为震撼心灵的刻印。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知难而进”不仅是历史壮举,更是民族精神密码,提醒青年面对挑战要唤醒内心的勇气与担当。
鲁口哨渡江令发布遗址——从“转折”到“智慧”的战略启迪
走进鲁口哨渡江令发布遗址,1935年4月29日的黎明仿佛再次鲜活。中革军委在此发出的“4·29”渡江令,并非简单军事指令,而是敏锐捕捉战机、果断决策的高超智慧。这一关键转折,让团队对长征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智慧有了切身体会。大家认识到,清晰的目标、精准的分析、果断的执行与应变能力,是跨越时代的成功要素。这份战略思维启迪,将成为青年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宝贵财富。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柯渡“活教材”映初心,振兴路上“青春行”
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纪念展厅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复原与声光技术,再现红军在柯渡驻扎、筹划、休整的光辉历程。中央红军曾经居住的旧址中,粗糙木床、油渍八仙桌、锈迹煤油灯,让历史真实感扑面而来;长征路线图勾勒出艰苦行程,展柜中的餐具、棉衣、纽扣等细节,展现那段岁月的清苦与坚韧;影像厅播放的纪录影像与口述史,则将观众带回硝烟弥漫的年代。
团队不仅凝视着承载厚重历史的革命文物,更与现实发展紧密连接。在丹桂村村委会支持下,队员们与严怀兴、马发科、杨怀修三位老党员开展跨越代际的信仰对话。严怀兴同志回忆父辈口传的红军故事——纪律严明、分粮济困、解民忧,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感可触;马发科同志讲述乡村振兴战略下丹桂村的巨变:“路通了,网快了,产业兴了,孩子上学更方便了,这日子越来越好!”杨怀修同志则带领队员重走红军路,把长征精神转化为土地上的鲜活印记。
三位老党员既是历史见证者,也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他们的故事,诠释了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绽放——从“救国图存”到“振兴乡村”,信仰力量始终一脉相承。此次“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不是走马观花的“景点打卡”,而是一场思想淬炼、国情认知与能力锻造。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革命土地,用行动感悟初心使命,立志以长征精神为灯塔、以老党员初心为镜鉴,在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奋力跑好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一棒”,让红色基因在数字乡村建设浪潮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来源: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
作者:尹涛 李佳临 白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