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守护碧水青山,探寻绿色踪迹”的初心,北京科技大学碧野寻踪实践队走进河北保定,在易县与满城区的乡土课堂上,将立邦「为爱上色」倡导的“多元美育创意课程”“跨学科融合”“环保课程玩出彩”理念融入实践。从易县图书馆的童趣课堂到满城区校园的实践探索,队员们以美育为笔、环保为墨,用各色课程践行立邦“多元美育、跨学科融合、趣味环保”的理念,让“为爱上色”的公益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从易县图书馆里充满童趣的课堂,到满城区学校里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用美术和环保的方式,设计了一堂堂多彩多样的的课程。出发前,我们提前联系联系了易县和满城区的教育机构,了解了他们需求,知道了当地孩子的特点。以此为据,我们设计了一套“美术+环保”的课程。循着“环保打基础、美术添活力、科技做亮点”的思路。结合队员们专业的环境工程、计算机、化学等专业知识,把老手艺、科技体验这些都和环保主题结合起来,设计出了蜡染、做再生纸、用AI学美术这些各色的课程。
图1图中为同学们展示自己画作合照
在易县的支教,我们面向的是一群正对世界充满探索欲的小学生们,是树立发展环保理念的大好时期,我们期望以课堂为壤,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环保的种子。
开营第一节课的主题便是环保与美育结合。我们意在激发孩子们废物利用中的创意火花,践行“环保课程玩出彩”理念。趣味课程“再生纸工坊”和“瓶罐变形记”课程让孩子们爱上“变废为宝”。讲师们带领学生将废纸撕碎、搅拌成浆,加入花瓣制成新纸,孩子们在纸上画下“环保承诺”;还有用废弃玻璃瓶、彩绳制作艺术品,创意实践让“节约资源”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美好。
图2孩子们体验制作再生纸
在环保之上,我们还结合非遗文化,加入非遗技艺课程,“非遗蜡染体验”课即是这样的生动实践。讲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在画纸上勾勒水滴、树木等自然图案,再用染料上色,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作品,让孩子们触摸到千年非遗的温度。
此外我们也在尝试在课程中跨学科内容。“AI+自然之美”课亮点纷呈。我们的讲师先讲解了AI识图原理,再与孩子们互动,按他们的想法绘制植物、动物图案,通过技术将画作转化为动态数字图像。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让孩子们发现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力的共生,这正是立邦“美育+科技”理念的鲜活诠释。
在易县的支教结束后,我队来到满城区,来到方顺桥村第一中学,让我们的支教理念在此继续生长。
我们的一节“代码童话镇”运用编程与传统纹样的对话去延续跨学科理念。我们用这样一节别样的编程课教初一学生C语言基础,讲师指令绘制回形纹、云纹,当屏幕上出现由代码生成的纹样时,惹得学生们惊叹,引发他们自己对编程的兴趣。我们期待用这堂课打破科技与传统的壁垒,让同学们发现文化之美,发现编程之美。
图3同学们利用环保材料制作手工
在非遗课程上,我们还希望为学生们带来新体验,据此我们设计了一节扎染制作课程。在课堂上,同学们用线绳捆扎白布,通过控制松紧度形成独特花纹。学生们在蓝白渐变中联结乡土记忆,让这些记忆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生。
还有生态中的红色传承之美,在《红色薪火燃绿意》课上,队员们讲述党带领人民治沙造林的故事,配合插画展示“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孩子们在“生态革命”的历史中理解:“环保是代代相传的责任。”
以成长为证,我们共同收获累累硕果,实践队在易县、满城区开展的课程、活动被微信公众号“易县青年”“易县图书馆”转载。好多人都看到了孩子们用蜡染的画作、再生纸的书签,还有那些用废品做的小艺术品。我们教他们用色彩表达热爱,用创意守护家乡,他们也用笑脸和好奇,教会我们什么是纯粹的快乐和认真。我们“守护碧水青山”的初心,就像“为爱上色”那样,让美术的色彩、环保的理念,慢慢变成乡土里长出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