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河海大学满天星支教团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魏庄小学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扎染课。支教团成员徐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蓝白交织的扎染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课堂上,徐昊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扎染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他提到,白族扎染技艺源自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是通过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料为原料,经过采摘、浸泡等工序制成染液,再通过绘图、扎花等工序对棉、麻、丝等天然布料进行染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凝聚了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 1徐昊老师指导学生捆扎布料
在实践环节,徐昊详细演示了扎染的制作步骤。他鼓励同学们发挥创意,制作独一无二的作品。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将方巾折成几何形状,有的尝试自由捆绑,还有的互相交流灵感,课堂氛围轻松而活跃。
图 2支教团老师展示示范作品
当染好的布料展开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蓝白相间的花纹或规整如窗格,或灵动似涟漪,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孩子们的巧思。徐昊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图 3学生们专注扎染布料
河海大学满天星支教团在魏庄小学开展的非遗扎染课,是一次文化的播种、潜能的唤醒、传承的创新与责任的践行。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那颗“非遗种子”,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是高校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的有益实践,其价值在于赋能个体、滋养文化、连接社会,为乡村儿童未来的全面发展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贡献了一份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图 4师生共同展示扎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