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韵星火,青春赋能”—— 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暑期实践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锦绣智联非遗数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银饰苗绣馆:银针彩线里的时光密码
实践首站落于雷山银饰刺绣博物馆,这里是苗绣文化的“时光宝库”。团队沉浸式溯源苗族银饰、刺绣的传承脉络,从纪录片回溯历史,在精美展品前触摸先民智慧。
在拜访国家级银饰锻制传承人杨光宾、县级苗绣传承人任永敏时,聆听守护非遗的坚守与创新探索。成员上手体验苗绣针法,任永敏一句“这是我的日常”,让年轻队员直面“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读懂非遗生命力源于代代相传的执着。
西江苗寨:蜡染蓝白间的传承困境
踏入西江千户苗寨,蜡染传承人李文芳演绎“以蜡为墨、以蓝为魂”的古老技艺。蜡刀游走布面,板蓝染就青白经典,却难掩李老师对纯手工蜡染“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的忧虑。这门扎根生活的智慧,急需在现代浪潮中寻得“守创平衡支点”,才能激活乡土文化活力。
初访郎德:科技搭桥,让非遗“触”手可及
有着670余年历史的郎德苗寨,十二道拦门酒的盛情、铜鼓坪全民歌舞的震撼,让团队沉醉。更具突破性的是,团队将NFC贴纸植入寨中,游客手机轻触,就能解锁苗绣、蜡染、银饰的文化密码与传承人故事。团队思考到如今比较流行的碰一碰支付方式,便打算以NFC+网站的结合,来实现非遗与网络的交互。NFC+网络的科技以“无感触碰”,打破文化传播壁垒,让深山瑰宝轻松连接世界。
再探郎德:非遗产业,点燃乡村致富星火
团队重返郎德,聚焦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问卷与入户访谈发现:苗绣、蜡染、银饰已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印证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天然契合。意大利游客对苗绣的青睐,显露出国际市场潜力;而长者普通话交流障碍,又凸显“打破语言壁垒、提效交易”的迫切。古老纹样对接现代市场,疏通产业渠道,才能让非遗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源头活水”。
从雷山到西江、郎德,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路,用科技思维、文化担当探索“守艺”与“创新”的融合点。这场“苗韵振兴”实践,不仅是非遗魅力的探寻之旅,更是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让苗韵星火,在传承创新中生生不息,照亮乡土振兴的未来之路。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