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河南工业大学乡土风情队2025三下乡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乡土风情队
平顶山市郏县乡镇公园垃圾清理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
 
一、实践活动概述
 
1. 活动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重要目标,乡村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村民生活幸福感。平顶山市郏县乡镇公园作为周边村民休闲娱乐的核心场所,因游客流量增加、部分人环保意识薄弱,存在垃圾随意丢弃、角落堆积等问题,既破坏景观美感,也影响生态环境。为响应乡村生态治理号召,通过实际行动改善公园环境,唤醒村民环保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策划了此次垃圾清理实践活动。
 
2. 实践团队
 
本次实践团队“乡土风情队”由河南工业大学5名成员组成,分别是吴怡涵、吴梦蝶、吴紫萱、常静、颜雪怡,均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具体分工如下:
 
• 吴怡涵:担任队长,负责活动整体策划、流程协调,对接当地乡镇工作人员,把控活动进度。
 
• 吴梦蝶:负责物资筹备与管理,包括准备手套、夹子、分类垃圾袋、饮用水等,做好分发与回收记录。
 
• 吴紫萱、常静:主导垃圾清理与分类工作,按区域清理各类垃圾,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存放。
 
• 颜雪怡:负责活动记录与宣传,包括拍照、视频拍摄,整理素材,后期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活动内容。
 
团队采用“分工协作、即时沟通”模式,活动前召开线上会议明确任务,过程中通过实时共享位置和照片同步进展,遇到问题集体协商解决,确保高效配合。
 
3. 活动时间和地点
 
• 活动时间:8月16日全天(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 活动地点:平顶山市郏县乡镇公园。该公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有凉亭、健身器材区、小型广场等,辐射周边2个行政村,日均接待村民150余人次,是村民茶余饭后散步、锻炼的主要场所。
 
二、活动目的与意义
 
1. 目标设定
 
• 全面清理郏县乡镇公园内的可见垃圾,重点清理草丛、角落、健身器材周边的塑料瓶、塑料袋、废纸等,改善公园环境卫生。
 
• 通过与村民交流,调研公园垃圾产生的原因、村民对环境治理的需求,为乡村生态振兴中的细节治理提供参考。
 
• 向村民宣传环保与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大家主动维护公共环境,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2. 预期效果
 
• 对社会:有效提升乡镇公园的环境整洁度,为村民提供更舒适的休闲空间;推动“环境治理靠大家”的理念普及,助力郏县乡村生态振兴,体现基层实践对国家战略的落地价值。
 
• 对个人及团队:增强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环保责任感,深化对乡村现状的了解;通过分工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为后续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积累经验,具有实践育人价值。
 
三、实践内容与过程
 
1. 主题活动实施
 
• 上午8:30,5名成员在公园入口集合,吴怡涵重申活动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吴梦蝶分发手套、夹子、分类垃圾袋(蓝色为可回收,灰色为其他垃圾)。
 
• 8:40-12:00,吴紫萱、常静分为两组,分别负责广场区域和健身器材区垃圾清理,吴梦蝶协助搬运装满的垃圾袋至临时堆放点;颜雪怡跟随拍摄,同时向路过村民简单讲解活动目的。
 
• 12:00-14:00,团队休整,吴梦蝶统计上午清理成果(可回收垃圾约8袋,其他垃圾约12袋),联系当地环卫部门约定下午清运时间。
 
• 14:00-17:00,重点清理公园边缘草丛和凉亭角落的隐藏垃圾,吴怡涵加入清理组,颜雪怡向村民发放简易环保宣传单(内容为“不乱扔垃圾,共建美丽家园”)。
 
• 17:00-17:30,全员协作将所有垃圾分装至环卫部门提供的大垃圾桶,整理工具,打扫活动现场,确保无遗漏。
 
2. 调研与访谈
 
活动中,颜雪怡和吴怡涵对12名村民(含3名老人、5名中年人、4名年轻人)及1名公园管理员进行访谈,采用闲聊式提问,主要内容包括:
 
• 村民每周来公园的次数、对当前环境的感受;
 
• 认为垃圾多的主要原因(如“有人随手扔”“垃圾桶太少”等);
 
• 是否支持定期志愿清理活动,以及对改善环境的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村民每周来3-5次,对垃圾问题不满;70%认为“随手扔垃圾”是主因,30%提到“垃圾桶不足”;全部支持志愿活动,建议“增加垃圾桶”“设置提醒牌”。
 
3. 图片
 
 
乡土风情队合影
吴怡涵 吴梦蝶供图
 
小组成员捡垃圾
吴怡涵供图
 
 
小组成员捡垃圾
吴梦蝶供图
 
四、活动成果
 
1. 活动宣传与成果展示
 
• 活动后,颜雪怡整理素材,通过团队微信公众号发布图文推送《5名大学生在郏县乡镇公园的一天:用双手擦亮乡村角落》,阅读量380+,获20余条村民留言点赞。
 
• 郏县当地生活类公众号“郏县事儿”转载了该推送,称活动“为乡村环境治理注入青春力量”。
 
2. 心得体会
 
• 吴怡涵(队长):这次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小事见大效”——清理垃圾看似简单,却能直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但也发现准备不足,比如没预估到草丛垃圾量,下次需带长柄夹子。
 
• 吴梦蝶(物资组):物资管理要提前细化,比如垃圾袋型号不够统一,搬运时有些不便。但看到村民主动帮忙递水,觉得特别温暖。
 
• 吴紫萱(清理组):清理时发现很多塑料瓶能回收,却被随意丢弃,说明垃圾分类宣传还需加强。团队协作中,常静主动帮我分担重活,让我更懂互助的意义。
 
• 常静(清理组):虽然累得满头汗,但看到孩子在干净的广场上跑,特别有成就感。不足是和老人沟通时,方言有点听不懂,下次可提前学几句当地话。
 
• 颜雪怡(宣传组):村民大多支持环保,但需要更具体的引导,比如设置“垃圾投放点”指示牌。这次拍摄的视频被亲戚转发,让我觉得宣传真的能带动更多人。
 
总体来看,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存在物资准备不细、沟通技巧不足等问题,未来需提前调研、细化方案。
 
五、结语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全天清理,使郏县乡镇公园环境显著改善,得到村民和当地部门的认可,践行了乡村生态振兴的基层实践价值。
 
结合活动观察,对未来类似活动建议如下:
 
• 提前与乡镇对接,了解垃圾桶分布、垃圾高发区等细节,提高清理效率;
 
• 联合当地学校或村委会,建立“每月一次志愿清理”的长效机制,避免环境反复变差;
 
• 在公园增设环保宣传牌和分类垃圾桶,从源头减少垃圾乱扔现象。
 
乡村振兴离不开每一个微小的行动,这次垃圾清理虽小,却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实践的力量。我们将继续关注郏县乡村发展,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通讯员 吴怡涵 吴紫萱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