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响应四川省《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及《天府蓝网建设行动计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地生花。2025年7月23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清涟共生实践团队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云桥湿地、两河湿地、高新区骑龙中水湿地、中和湿地等地开展以“河长制”背景下的湿地守护与环城生态区建设助力低碳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双河脉动:城市命脉的生态滤芯 7月23日下午,沿岷江脉络,团队抵达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徐堰河及柏条河水源保护项目的起点——两河湿地。徐堰河、柏条河穿越小镇,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源。2条河的两岸都设置有生态隔离带,以绿篱为基材,其上覆盖着繁茂的植物,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团队在沿河站点进行水体采样以备分析检测,通过沿河区域走访调研了解到,徐堰河与柏条河构成互补系统,形成双水源保障机制,日均向第六水厂输送原水140万吨,河道两岸200米范围划定为隔离保护区,禁止种植高肥作物及水产养殖,以保障水体质量。辖区建立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巡查体系,组建有40人的专职巡查队伍,并配备7台巡查车、124套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以及5台水质自动监测仪,使得每日的巡查监测工作更加精准、常态化进行。
团队成员在两河湿地进行水样取测。代锐琳 供图
徐堰河、柏条河保护项目导览图。罗晓琳 供图
郫都区(徐堰河、柏条河流域)河长公示牌。杨佳奇 供图
协同共生:从“河长制”到“全民护” 7月24日上午,团队赴郫都区安德镇云桥湿地开展调研。该湿地作为徐堰河、柏条河核心汇水区,承担成都市80%饮用水供给,其水质直接影响第六水厂取水安全。团队成员相继走访调研三道堰镇和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了解到在《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背景下,当地打出“双水源+智慧监测”组合拳,沿岸布设33处高清摄像头、12个微型水质站24小时在线,2024年AI系统成功拦截污染事件5起。当地实施的“生态沟渠+湿地净化”模式,让团队从生动实践中学习到如何让农田与湿地“握手言和”,克服农业径流的顽疾。连续3年摘得“成都市河长制示范镇”桂冠的三道堰,用实践证明落实河长制,全民护,提素质,以水为脉、以水兴旅,是传统水乡小镇到乡村振兴强镇迈进的加速器。
团队成员在云桥湿地考察交流讨论。代锐琳 供图
湿地与耕地接壤处所造成的农业径流主要风险源。杨佳奇 供图
团队成员在三道堰进行拍摄和调研。罗晓琳 供图
绿脉相连:从湿地公园到环保科普的生态实践 7月25日,团队走进国家生态环境部2025年“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四川省唯一入选者“骑龙中水湿地公园”。既是成都首个地下式净水厂尾水净化公园,也是成都最大的垂直潜流中水湿地公园,采用“地下净水厂+地上湿地公园”的创新模式。可以通过水体蒸发调节城市湿度,缓解热岛效应,高效能的净化水质,改善城市水污染问题。团队成员对各监测点进行水体采样,包括产生水华的水样,后续在实验室开展对pH值、溶解氧、氨氮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与记录。园区各类沉浸式科普场景随处可见,已成为成都普及净水知识、推动全民环保科普的重要阵地,实现环保设施从净水到科普的多元价值跃迁,其功能性、科普性、休闲性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研学团队。受访市民表示:“以前觉得公园是逛的,现在发现它是呼吸的一部分。”

团队成员在骑龙中水湿地合照。宋磊 供图
骑龙中水湿地沿路清洁能源供电太阳能板。代锐琳 供图
团队成员在骑龙中水湿地公园进行取样。杨佳奇 供图
园城共生:海绵公园构成的低碳绿脉实践 7月26日上午,团队前往桂溪生态公园进行调研。通过对园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作为“海绵城市”的绿地示范园区,公园依托自然地势条件重塑水系格局,在地砖下面,是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厚达几十厘米的海绵结构。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园区道路比普通人行道增加20%至30%的储水能力,园内85.3%为绿地,园区总透水率达95.6%。桂溪生态公园深受各地游客喜爱,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是生态与城市的自然融合,实现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作为城市“绿肺”,它提升城市的生态容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下午,团队深入走访中和湿地公园,在与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公园通过湖区、湿地、森林等多重生态系统,实现雨水、污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能够有效净化水质并缓解城市内涝,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空气质量,增强城市抗灾能力。同时,茂密的森林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形成丰富的生态链。园区除生态功能外,还设有科普教育区,展示生态环保知识,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团队与社区组织互动、合作,开展湿地垃圾分类趣味游戏及科普宣传活动,这正是青年力量参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缩影。

团队成员在中河湿地公园合照。宋磊 供图
团队成员参加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代锐琳 供图
团队成员与社区合作参加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杨佳奇 供图
桂溪生态公园中市民违规垂钓和放置地笼捕鱼。杨佳奇 供图
本次暑期实践聚焦成都湿地生态现状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水质检测、物种观察、部门走访、游客访谈、数据分析,系统评估湿地生态现状。调研发现,部分水域存在富营养化趋势,垃圾倾倒于水体,违规垂钓和放置地笼捕鱼的现象,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凸显,但生物多样性仍较丰富。团队运用环境和化学科学方法采集数据,提出加强污染源管控、保护植被、完善监测体系等建议。实践深化对城市湿地保护复杂性的认知,锻炼跨学科协作能力,同时通过科普宣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为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成果参考,彰显青年学子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推动科学保护湿地,助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讯员:罗晓琳 杨佳奇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