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利建设的恢宏历史中,北有太行山下的红旗渠,南有沱江河畔的沱灌渠。两者虽地理迥异,却同样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代代传承,书写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宏大叙事。
2025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依托红色资源、追溯红色记忆,内江师范学院“溯源沱灌之韵,解码乡村之魂”实践队赴隆昌石盘滩水电提灌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实践。14名师生在指导教师张樑、邵婷带领下,由隆昌石盘滩水电提灌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徐勇讲解,实地调研沱灌渠源头,感悟工程背后的奋斗历史,汲取新时代青年奋进的精神力量。
一渠清水润沃土——南方红旗渠的千秋功业
沱灌工程,正式名称为沱江灌区提水工程,地跨内江市东兴区与隆昌市,是新中国成立后继红旗渠之后又一重大水利成就,被誉为“南方红旗渠”,是四川省最大的水轮泵渠提灌系统,也是川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水脉支撑。
此次实践重点参观的石盘滩水电提灌服务中心,位于沱江干流中下游左岸,地处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黄棚社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2′19.3″,北纬29°29′49.2″,是沱灌系统的源头节点和关键枢纽工程,距内江中区20公里、隆昌城区38公里。该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72年的石盘滩水轮泵站,1975年投入运行时曾配备全国第二、四川第一的25台川-100型水轮泵,年设计提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造福隆昌、东兴两地共计35.53万亩农田和逾百万群众,是隆昌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工程”。
在徐书记带领下,师生们走进干渠、渡槽、电机房与数控监控中心,沉浸式了解这座半个世纪前就已拔地而起的水利巨构。
学生们走上渡槽,亲身感受脚下渠水奔流时的磅礴气势。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是1970年代建设者们面对严峻自然条件不退缩的真实写照,是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最直接的诠释。
不仅如此,服务中心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栽种各类树木500余株,绿化草坪1.62万㎡,修建管理用房2000余㎡,极大提升了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工程本身也逐步走向生态友好、绿色发展之路。
这一切,从手工提水到智能调度,从“人挑马驮”到“智慧灌溉”,正是“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注脚,也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水利工程的“党校课堂”——精神之渠,润物无声
2021年,石盘滩电站正式更名为隆昌市石盘滩水电提灌服务中心,由原准公益单位转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与内江市委党校、隆昌市委党校等联合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专线”,被评为党史学习特色示范点。
近年来,该中心获得“全省节水先进集体”“防汛抗旱先进单位”“内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成为融技术、教育、党建为一体的“新时代水利样板”。
“沱灌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它是一段刻进地方发展史的集体记忆,更是一笔来之不易的精神财富。”指导教师张樑表示,团队此次走访的重点,不是单看设备参数或年发电量,而是希望通过走渠、访史、听人,把“四种精神力量”具象化,让学生理解国家建设的人民立场与价值取向。
五十载光阴,石盘滩仍在提水,沱江水依旧奔流。这一渠清水,不仅灌溉田地,也浇灌信仰。它静默无言,却代代传递着不屈不挠、为民而建的价值之光。
当内师学子走在渠边、听在耳中、记在心里,这场“走头观历史”的实践,不只是一段行程,更是一场接续奋斗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