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星火点亮乡野,安全知识浸润童心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淮北师范大学“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的旗帜在濉溪县百善镇道口小学的操场上猎猎作响。这支由阮丽丽带领的普法先锋队,以“民法典普及+四防教育”为双翼,深入皖北乡村腹地,开展了一场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在炎炎夏日里书写了一曲法治与安全交织的动人乐章。
法治课堂:以案说法润物无声,创新教学植根童心 在道口小学的教室里,法治启蒙课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志愿者李美琳手持图文并茂的《漫画民法典》,巧妙地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趣味案例。当讨论到“哪吒借风火轮是否需要父母同意”时,孩子们瞪大眼睛,在热烈的互动中悄然领悟了民事行为能力的核心概念。随后的有奖竞答环节更是气氛高涨,三年级的小朋友脱口而出:“防溺水六不准,第一条就是不准私自下水!”清晰准确的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课间展示的普法漫画墙报也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学习。
教学创新成效显著:服务队创新性地采用融合传统文化的“三度教学法”:从《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申法律借鉴意义,用“未雨绸缪”的古训强调合同契约意识,借“亡羊补牢”的寓言生动阐释侵权责任与补救措施。这种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效果显著。活动后期调研数据显示,约80%的学生能够准确复述防溺水核心要点,超过75%的学生掌握了至少两项实用的安全自救技能,真正实现了“法入童心,安记心间”的教育目标。
乡野普法:脚步丈量民情,精准服务解民忧* 百善镇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古镇,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正持续巩固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在走访曾为贫困村的道口村时,敏锐地发现部分农户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对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存在困惑。为此,队员们迅速调整策略,将“法律服务直通车”精准开进村头巷尾、农家院落。
顶着骄阳,队员们兵分多路深入百善村各户。在张大爷家门前,志愿者任世佳半蹲在石墩上,用地道的乡音,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朴素道理,耐心讲解《土地承包法》中“耕者有其田”的立法精神和具体规定。王奶奶仔细翻阅着志愿者们赠送的《农村法律手册》,感慨道:“原来赡养老人不是‘家丑不可外扬’,《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写得明明白白!这下心里有底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普法带来的认知转变。
经过连续三天的密集走访,服务队累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00余份,现场解答涉及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宅基地权属、邻里纠纷等农村常见法律咨询37件。村民李大叔在得到关于土地流转合同的详细解答后,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以前总觉得法律是城里人的事,离我们庄稼人很远。现在才真正明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咱农民也得学法懂法守法,才能保护好自己!”
四防教育:构筑立体防线,守护乡村安宁 针对农村地区日益凸显的安全风险,服务队精心打造了“防溺水、防火、防盗、防骗”四防安全教育体系,将其形象比喻为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四道护城河”。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向农村地区加速蔓延的趋势,队员们将留守老人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耐心细致地讲解最新诈骗手法,手把手指导他们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发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防骗手册,切实提升老人的识诈防骗能力。同时,服务队创新采用“问卷赠生活用品”的形式,围绕纠纷解决途径、防溺水意识、防火防盗措施等主题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与村支书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村民需求,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依据。
志愿者陈倩在村中心支起了“安全驿站”,运用精妙的比喻传递安全理念: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水域的潜在危险,用“星火燎原”强调火灾隐患的破坏力,借“画龙点睛”点明提升防盗意识的关键,用“天上不会掉馅饼”直指诈骗本质。在精心设计的“安全密码破译”互动游戏中,乡亲们兴致盎然地将“119”、“110”、“120”等紧急号码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应急知识在欢声笑语中入脑入心。
星火燎原:法治种子播撒心田,实践真知收获成长
离别之际,五年级学生张明阳深情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法律是灯塔,照亮夜行的路;安全是翅膀,托起飞翔的梦。”阮丽丽动情地总结道:“正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这支队伍,正是怀揣着这份情怀,志愿做一粒法治星火的传递者,让‘奉公守法’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光芒。”
超越支教的深刻内涵:对于此行的意义,志愿者们有着深刻的共识。比起传统的“支教”概念,他们更愿用“夏令营”来形容这次珍贵的相遇。他们深知,此行的核心价值并非传授多少“高深”或“专业”的知识,而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带去一些打破日常平静的“意外”,播撒下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尽管志愿者们自身也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但他们坚信,自己带来的这份陪伴、视野和启发,是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是忙碌的乡村生活里可能被忽略的精神滋养。他们努力的目标,远不止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悄然埋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成为点燃孩子们探索世界热情的火花,成为托举他们向上、向外生长的无数力量中微小却坚实的一部分。
实践铸就真知,成果丰硕喜人: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成功构建了“高校智力资源+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普法新模式,更生动诠释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真谛。志愿者们深入基层,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深刻理解了国情民情,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正如志愿者程昊在日记中所感:“当看到孩子们举着亲手绘制的‘我要当法律小卫士’手抄报在校园里快乐奔跑时,我忽然深刻领悟到,最有效的教育恰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段与乡村、与孩子们结下的深厚情谊,将成为志愿者们未来人生路上宝贵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而那些关于孩子们在并非优渥的环境中依然努力向上、蓬勃生长的鲜活记忆,也将化作一份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法治中国,青禾有责:使命在肩,未来可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淮北师范大学“相城法语”志愿服务队的暑期实践虽已圆满落幕,但服务社会、传播法治的征程永无止境。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秉持“法治为基,安全为翼”的服务理念,步履不停,让法治的阳光穿透层峦,照亮乡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安全的种子在童心中深植,茁壮成长为守护未来的参天大树。他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青春的责任,用专业的知识传递希望的火种,正以昂扬的青春之名,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奋力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赤子情怀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