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用镜头定格红色记忆 以行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声叙黄麓:口述历史采集与乡村记忆传 播实践团
首日调研:对话历史亲历者,触摸乡镇文化肌理
  7月2日清晨,实践团首先抵达黄麓镇建麓镇党群服务中心,与当地书记展开座谈。在交流中,指导教师刘偌熙结合专业视角,就如何将口述历史与新媒体传播结合提出建议,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更具创新性的方向。书记从黄麓镇的历史沿革、红色资源分布(如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等)及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清晰的方向。“黄麓镇的红色故事和传统记忆,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根基,需要年轻人来记录和传播。”书记的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此次实践的紧迫性与责任感。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书记进行交流。王颖 供图
  随后,团队走进抗美援朝老兵家中,开展一对一深度访谈。老兵以亲历者视角,讲述了战火纷飞年代的战斗故事与家国情怀,其朴实的语言与坚毅的眼神使在场成员深深触动。“当年我们没想过什么英雄称号,只想着保家卫国。”老兵的讲述不仅对历史细节进行还原,更让红色精神在当代青年心中激起共鸣。团队成员用摄像机完整记录下访谈过程,并为后续史料整理积累许多珍贵的影像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对抗美援朝老兵进行采访。王颖 供图
 次日探访:聚焦红色地标,解码文化传播路径
   7月3日上午,实践团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张治中故居和李克农故居。以“实地拍摄+.问卷调研+随机采访”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传播调研。在李克农故居,团队成员围绕“到访原因”“事迹了解途径”“情感认知”“传播建议”等方向,与游客及当地居民展开交流。“我是专程带孩子来学习革命先辈事迹的,希望他能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一位游客的回答引发团队对红色文化亲子传播的思考。调研中发现,多数受访者通过“学校教育”“故居参观”等途径了解李克农事迹。与此同时,负责影像记录的成员对故居建筑细节、历史展品及周边红色文化景观进行系统拍摄,力求用镜头语言呈现黄麓镇红色资源的独特魅力。指导教师郭霞表示:“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思考如何让这些红色故事‘活起来’,通过新媒体手段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图为团队成员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王颖 供图
终章深描:扎根村落文脉,激活乡土文化动能
  7月4日下午,实践团深入洪家疃村,与一位熟知当地红色故事的村民展开交谈。村民讲述了黄麓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印记——从民国时期的教育救国实践(如黄麓师范的创办)到抗战时期的地方抗争故事,生动还原了乡镇层级的历史脉络。团队成员结合其所述主题,与村民共同梳理口述史料,并对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民俗场景进行影像记录,为后续“历史文脉转化”积累视觉素材。

图为洪家疃村村民为团队成员讲解红色故事。王颖 供图
实践价值: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锚定青年担当
  黄麓镇作为承载着民国文化和红色记忆的历史重镇,其口述史料与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次实践中,团队紧扣“声叙”内核,既通过访谈采集了一些老人的口述记忆,又通过影像记录与调研分析,为乡村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提供可行性方案。
  “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文脉的发掘之旅,更是青年学子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实践课堂。指导教师刘若熙和郭霞指出:“希望团队能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耕黄麓镇文化资源,用‘年轻化’‘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让乡村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据悉,实践团后续将对采集的史料与影像进行系统整理,计划通过纪录片制作、新媒体图文推送、红色故事校园宣讲等形式,进一步扩大黄麓镇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传播半径,让“老故事”成为“新动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书写属于青年学子的担当篇章。(通讯员:万蕊蕊)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绛帐承星火,童心种月华
  • 7月7日至18日,西安培华学院“童心连桥”社会实践队深入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悦湾社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三下乡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