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妇联等16部门联合部署的“少年儿童心向党牵手护航伴成长”2025年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精神,积极响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守护童年·牵手共成长”活动号召,切实筑牢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防线,2025年8月1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朝曦”禁毒公益宣讲团远赴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盖宝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专业禁毒知识为基、以日夜陪伴温情为脉,守护少年儿童远离孤独、健康成长,助力村民群众远离毒品、平安生活。
踏遍乡野探民情,深耕文化传薪火
盖宝村作为侗族聚居地,孕育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这项古老工艺以彩丝棉线为料,凭引针穿刺之技,在织物表面勾勒精美纹样,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璀璨瑰宝。实践团与当地绣娘深入交流,系统了解侗绣历史渊源,观摩制作流程,欣赏到精致美丽的侗绣。
课余之时,实践团成员主动投身农事劳作,协助村民采摘蔬果,在躬身实践中拉近与群众距离。正式开课前,实践团成员分组展开家访,沿蜿蜒山路深入每一户授课儿童家中,细致了解孩子的年龄、学业情况及家庭构成,全面掌握家庭实际状况。通过逐户走访与精准调研,为后续课程设计与内容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匠心授课启心智,温情陪伴护成长
此次“三下乡”活动期间,实践团精心开设5节兴趣课与3节未成年人普法宣讲课,实现“启智”与“护安”双向赋能。
兴趣课堂润童心:漆扇课上,指导老师带领儿童以五彩颜料创作专属漆扇,定格独特创意;风筝课上,孩子们用彩笔为素面风筝绘色,在老师引导下书写烦恼与梦想,待纸鸢乘风而起,让愁绪随清风消散,让理想伴白云翱翔;朗诵课上,老师逐字逐句精讲细析,引领儿童沉浸于文本构筑的精神世界;绘画课上,老师系统讲解色彩分类与基础绘画技法,课后孩子们将禁毒知识融入创作,用画笔为禁毒事业做贡献,其中部分作品还巧妙融入当地斗牛文化元素,让禁毒宣传更具乡土亲和力;体育课上,老师教授队列动作与警体拳,让儿童沉浸式体验警校生活,课程结束后还陪伴孩子们开展篮球、羽毛球运动,在欢声笑语中强健体魄。
普法课堂筑防线:针对盖宝村河流水潭密布的地理特点及全国范围内校园欺凌多发态势,实践团分别开展防溺水、防校园霸凌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授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与典型案例进行授课,既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又有效规避课堂的枯燥感,切实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认知水平。
分层宣讲普禁毒,精准普法惠民生
为确保禁毒与普法宣传覆盖全年龄段,实践团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面向青少年我们将禁毒宣传与绘画课有机融合,借助毒品模型展示与禁毒小游戏互动,让儿童在趣味体验中学习禁毒知识,筑牢拒毒防毒思想防线。而对中年人我们则依托“盖宝超级星期六”活动契机,深入村BA赛事现场,通过毒品模型展示,向参赛球员、观赛群众及商贩开展禁毒宣讲,扩大宣传覆盖面。面向老年人,我们组织全村村民观看实践团表演的禁毒主题话剧,并现场发放禁毒传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禁毒知识,让禁毒理念深入人心。
回访调研察实效,持续深耕促发展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朝曦”禁毒公益宣讲团已连续多年赴盖宝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为精准评估活动成效、总结实践经验,团队专程采访盖宝村村委会负责人及多次参与实践团开展的课程的学生,全面了解多年来“朝曦”宣讲团暑期实践活动对村庄发展、儿童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后续活动的优化升级与长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深耕乡野的民情探访到非遗文化的薪火传递,从陪伴孩童的趣味课堂到守护成长的普法宣讲,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朝曦”禁毒公益宣讲团以实际行动响应暑期“三下乡”号召,将青春足迹印在盖宝村的山水间。这份扎根基层的担当、服务民生的热忱与守护成长的责任,不仅是“朝曦”团队践行初心、传递温度的体现,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祖国大地、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发展的青春担当,为暑期“三下乡”实践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撰文:李琴
配图:陆文凭、燕阳
通讯员:张志广、杨尧麟
审核:刘继荣、檀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