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郑州大学三下乡——从“沙窝”到“世外桃源”;新郑岗村乡村振兴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基你太美”社会实践队

导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全国各地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近日,郑州大学“基你太美”社会实践队一行三人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新郑岗村,于2025年7月5日至2025年7月10日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农户、调研产业、考察设施,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脉动,也思考着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村貌新颜:基础设施改善与民生福祉提升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新郑岗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档升级:道路全面硬化,家家户户接通自来水与燃气,太阳能路灯和治安监控设施逐步普及,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村里新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七十余口灌溉机井,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也让环境治理迈上了新台阶。
在住房条件方面,村民们从最初的草房搬进了整洁宽敞的小洋楼,空调、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普及率大幅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下雨出门要踩泥巴,现在家门口就是水泥路,晚上路灯一亮,感觉和城里没什么两样。”这些切实的变化,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设施考察:聚焦农田灌溉与抗灾短板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农业灌溉与农田水利设施。近年来,水卡式机井灌溉大大提高了耕作便利性,但调研中发现,部分低洼农田在雨季依旧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个别村民尝试自挖水沟,却难以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洪涝威胁。2021年暴雨导致桃树受灾,625亩桃园几乎全军覆没,成为村民记忆中沉痛的一幕。
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言:“统计了受灾面积也报上去了,但最后没有批下来,农民只能自己承担损失。”这反映出基层抗灾补偿体系覆盖有限,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不足。农户普遍以小规模个体经营为主,经济作物推广困难,收益不稳,这些都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现实瓶颈。
 

青年视角下的思考与建议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硬件”改善,更离不开“软件”支撑。结合新郑岗村的实际情况,队员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应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从而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2.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继续完善道路、排水和灌溉设施的基础上,建议引入农业科技与高校资源,例如推广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以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 拓宽增收渠道
    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线上销售,探索“合作社+电商”的新模式。同时,结合村庄特色资源,逐步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和农事体验活动,为农民带来多元化收入来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青年学子在田野中的调研,就是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
 

结语与展望

为期五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基你太美”社会实践队员们不仅看到了乡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触摸到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践队员们一致表示,将把此次调研作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起点,把对乡村的思考转化为行动和责任,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相信新郑岗村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青年力量也将在这片广阔田野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淮畔星火映初心,青春筑梦祭英魂
  • 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2025年7月12到17号,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淮畔星火,淮水丹心”
  • 三下乡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