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三下乡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青春脚步丈量青山赤子情怀寻觅清源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2025年7月4日) 没有精密的仪器,只是一腔青春的热忱和对脚下土地的深情。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夏天,“青山寻源”社会实践队的7余名队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着对“水从何处来”最朴素的好奇与关切,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莽莽苍苍的群山腹地。他们以脚步为尺,以双眼为镜,以心灵为感,开启了一场纯粹而充满挑战的“寻源之旅”,只为亲眼见证滋养安山村世代生灵的生命之泉源头,用最直接的体验感受水源的珍贵与守护的不易。
崎岖征途,汗水浸透的朝圣之路,清晨,早起的太轻轻敲响脸颊,实践队员们便整理好简单的行囊,在热心村民的向导下,踏上了通往水源头的未知山路。这条“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被山洪冲刷、被草木掩映的野径,是村民们偶尔进山采药踩出的隐约痕迹。

(图注:实践队前往水源点的路上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真正的考验很快来临。接近水源地的最后几公里,地势陡然险峻。队员们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近乎垂直的陡峭岩壁,脚下是湿滑的苔藓和松动的碎石,每一步都必须踩实、抓牢。沉重的喘息声此起彼伏,汗水顺着发梢、脸颊不断滴落,浸透了衣衫。竹杖敲击岩石发出笃笃的声响,成为寂静山林中唯一的节奏。遇到极其陡峭处,队员们互相扶持,前面的同学奋力攀登后转身伸手用力将后面的同伴拉上来。指导老师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重心放低,踩稳看准。“小心!”“拉住我的手!”“这边有块石头松了!”关切的呼喊在山谷间回荡。这段艰险的攀爬,不仅是对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对意志的淬炼。每一步的艰辛,都让队员们对即将见到的源头之水,增添了一分敬畏与期盼。然而,当队伍咬紧牙关,终于翻越最险峻的那道山脊时,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象瞬间涤荡了所有的疲惫与艰辛,仿佛大自然给予勇士的最高奖赏。队员们被这深藏于贫困山区腹地的壮美与纯净深深震撼,纷纷驻足,屏息凝神,贪婪地用眼睛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绝美画卷,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这美景,是汗水换来的勋章,也让“守护”二字在他们心中变得无比具体而沉重。“原来村里喝的水,就来自这样纯净美丽的地方,“这一路的辛苦,值了!”
在村民的指引下,又经过一段溯溪而上的跋涉,实践队终于抵达了安山村主要饮用水源的真正源头。它并非想象中的宏大泉眼或湖泊,而是隐布满蕨类植物的喀斯特岩壁深处。几股清冽的泉水,正从布满青苔的岩石缝隙中,静静地、持续不断地渗出,如同大山的眼泪,无声无息地汇入下方的小溪,开始了滋养安山村的旅程。

(图注:安山村水源点流出的山泉水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没有专业检测设备,队员们无法用数据说明它的纯净度。但他们俯下身,用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去感受:双手捧起一掬泉水,触感冰凉刺骨;凑近鼻尖,闻不到任何异味,只有山野间清新的气息;小心翼翼地尝一口,一股难以言喻的甘甜清冽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仿佛能涤荡五脏六腑的尘埃。“真甜啊!”队员们异口同声地赞叹,脸上洋溢着发现宝藏般的喜悦。他们围坐在泉眼边,静静地观察:水流如何从石缝中渗出,如何汇聚成小股,如何滴落、流淌。他们用手感受岩石的温度和湿度,用眼睛记录周围的环境——茂密的植被覆盖,远离人居的寂静,以及那份未被侵扰的原始状态。这份无需仪器证明的清澈与甘甜,通过感官直达心灵,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力地诉说着水源的纯净。
带着源头之水的清凉记忆和对“水往何处去”的关切,实践队返回安山村,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访。他们走进农家小院,坐在屋檐下、火塘边,与村干部、老人、妇女和孩子们促膝长谈。水的故事,流淌在岁月里。
结束一天的奔波,队员们围坐在驻地昏黄的灯光下,分享着白天的震撼、艰辛与见闻。没有实验室的分析报告,但他们带回的是一手的观察、真实的村民心声和源自心底的强烈责任感。
(通讯员王克群,刘嘉馨,邓安琦,刘欢,向美霞,代远艳,杜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