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特殊儿童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要论述,融合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带给特殊儿童群体家庭尊重与希望。7月2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带上任务前往三下乡的实践目的地——合肥思语儿童康复中心。
以教育之爱为航灯,坚守志愿初衷 指导老师汤重和张碧影指导团队工作,团队人员主动学习特殊儿童教师教育方法、设计实践特殊儿童心理舒展课程,传承学院教师教育理念,接好教育关爱的接力棒。
团队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春语儿童康复中心开展为期十天的服务,以学前教育、音乐表演、应用心理学专业为基底,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疗愈互动课堂,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和教育支持。采用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方式,来开展辅助游戏以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以家庭之爱为枢纽,坚守陪伴信念 坚守的爱来自家庭,是访谈患儿父母与爷爷,坚韧之下是无声的惊雷。一位爷爷提及孙女治疗十年无效果无奈的声音突然哽咽:“我们只是比普通家庭多走十倍的路。”他手机相册里密密麻麻的检查单与康复记录,默默丈量着爱的深度。一位妈妈寒暑不辍陪伴四岁儿子,访谈到孩子检查结果刚出来时的感受,这位妈妈不由自主的眼泪击碎了志愿者的心。这些亲人以血肉之躯为盾,在命运的重压下撑起一片天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爱的韧性:不求奇迹,只为孩子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以教育热爱为责任,坚守呵护岗位 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是暗夜中的点灯人。从业八年的王老师坦言:“特教老师需要双重角色:既是教师,也是治疗师,更是孩子信任的朋友。”她们凭借专业积累,将我们设计的音乐游戏巧妙转化为治疗工具:一段旋律能唤醒沉睡的语言能力,一次手工协作可提升社交意愿。她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中等待花开,
在挫败与希望交织中守护着这些“慢飞天使”的成长权利——专业信念是她们永不熄灭的灯火。
微光与灯塔的承诺 亲历这场“爱的多重奏”,我们更深刻体认到尊重特殊儿童的必要性:这不仅关乎个体尊严,更是文明社会的温度计。他们独特的感知与表达方式,恰是对单一评价体系的温柔反抗——世界本该如此多彩。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与助人者,这次实践如灯塔照亮前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将致力于设计更具包容性的活动;音乐表演专业探索声音疗愈的神经科学依据;应用心理学则聚焦行为干预支持。
我们愿以所学为砖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康复教师并肩,为每个特殊孩子筑就一座接纳差异、支持发展的港湾——在那里,每一颗独特的心灵都能循着微光,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国家的政策暖流与我们青年的专业热忱汇聚,必将为特殊儿童的美好未来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巢湖学院:吴茗怡 陆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