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着历史的回响。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指示,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伟力,8月19日至21日,淮北师范大学的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实践团踏上赣鄱红土地,在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弹痕墙前驻足,于方志敏烈士“洁白朴素”的衣襟遗影里沉思。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信仰之路,用镜头刻录血色经纬,在血火记忆与青春表达的激荡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清贫精神对话。
8月20日上午,实践团前往方志敏烈士纪念园。方志敏烈士事迹陈列馆内,10岁的红领巾讲解员站在展柜前,用清脆的童声复述1935年1月的风雪:敌人在方志敏身上只搜出怀表和钢笔,他笑着说:“我一个铜板都没有。”实践队员张粟的笔记本上,速写着展柜里泛黄的《清贫》手稿影印件,钢笔在“洁白朴素的生活”下方划出两道粗线。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方志敏烈士事迹陈列馆(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子恒供图)
10时许,团队成员走向烈士纪念碑。157级台阶被烈日晒得发烫,队长张子恒提醒:前面还有11层主陵台阶,大家调整呼吸,聆听历史的声音。方志敏烈士陵园的11层台阶象征着方志敏为共产主义奋斗的11个春秋,即从他投身革命到牺牲的漫长历程,每层台阶代表方志敏为革命奋斗的一个春秋,而每级台阶则对应他在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担任主席至牺牲时的1570个日日夜夜。这种设计通过数字的叠加,凸显了方志敏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漫长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走向烈士纪念碑(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子恒供图)
11时至12时,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对方志敏同志的纪念缅怀活动。
首先,方志敏烈士纪念碑前集体诵读方志敏文集《清贫》《可爱的中国》段落声浪在松林间震荡。当读到“歌将代替了悲叹”时,两只山雀扑棱棱掠过纪念碑顶端。
然后团队成员来到了方志敏广场,对着广场上巨大的方志敏同志的铜像进行了三次鞠躬,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重。
紧接着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代表淮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向方志敏烈士陵园献上花圈。缎带上的“方志敏烈士永垂不朽”被阳光灼得发亮。六十秒默哀计时器开启,挽联被山风掀起一角,诉说着这段理应万世铭记的光辉史。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方志敏广场,对着方志敏铜像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图为团队成员朗诵文集,献花圈,三鞠躬,重温入党誓词(数学与统计学院张粟供图)
8月21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南昌美术馆。走进南昌美术馆,仿佛踏入了一部立体的红色史书。馆内陈列的画作与展品,以艺术之笔勾勒出革命岁月的峥嵘,让我们在驻足凝视间,对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有了更鲜活的感知。
展厅里,一幅描绘井冈山会师的油画格外震撼。画面中,毛泽东与朱德身着军装,面带微笑紧握手,为视觉中心。两侧红军与民兵簇拥,人群喜笑颜开,目光聚焦二人,8面红旗点缀其间。背景延伸至农村景色,远处民众举旗赶来,整体呈现出会师时军民欢庆、热闹盛大的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西省美术馆参观作品《井冈会师》(数学与统计学院张保春供图)
我们还看到了八一广场的油画,八一广场是南昌地标,南面53.6米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巍然矗立,升旗台有“军旗升起的地方”鎏金大字。广场砖石铺地、绿树环绕,中心有音乐喷泉,四周八块浮雕述历史,西侧红色驿站展变迁。特殊日有升旗仪式。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西省美术馆参观作品《八一广场》(数学与统计学院张保春供图)
此次南昌美术馆之行,不仅是一次艺术欣赏,更是一场精神洗礼。那些在笔墨间定格的红色记忆,终将化作前行路上的光,指引我们永远向着信仰的方向出发。
图为团队成员与红领巾讲解员的合照(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子恒供图)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南昌方志敏烈士陵园纪念馆,通过瞻仰烈士墓、诵读《可爱的中国》和参观珍贵革命文物,深刻体悟方志敏同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赤诚信仰与清贫精神。随后,我们前往江西省美术馆,在近两万平方米的艺术殿堂中,从《八一起义》等革命主题作品中,感受红色历史通过艺术形式焕发的时代生命力,深化了对江西作为“红色摇篮”的精神认同。此次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激励我们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先烈的理想抱负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文:张子恒 张粟 张保春 陆亚信
图:张子恒 张粟 张保春 张睿哲
指导老师:饶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