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怀揣着崇敬之心,奔赴山东省烟台市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参观学习之旅。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青年学子深入探寻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程,从而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将医学知识与家国情怀紧密融合,为新时代的社会服务奉献青春力量。
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地处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胶东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馆内凭借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展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胶东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支援全国抗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团队由一群朝气蓬勃的医学生组成,将通过此次参观,把课堂上学到的医学知识与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相融合,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忠孝情怀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团队首先走进了纪念馆的第一展厅,这里聚焦许世友将军的生平事迹。许世友将军作为胶东军区的核心领导,其传奇人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学生。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许世友将军对母亲那份深厚的孝心:幼年时父亲离世,他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母子俩相依为命,这份经历让他对母亲的感情愈发浓厚,1958年,许世友回到家乡探望多年未见的母亲,当远远望见一位背柴的老人时,他热泪盈眶,一声“娘”后便扑跪在母亲脚下。这一幕让在场的学生们无不动容。
讲解员特别提到,1985年,病重的许世友将军向党中央提出唯一请求,希望死后能土葬,以陪伴父母,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一请求最终获得批准,使他成为新中国推行火葬政策后唯一一位土葬的开国将领。团队成员王芳感慨道:“许将军的忠孝两全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者不仅有铁血担当,也有着深沉的家庭情感,这对我们医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军民鱼水情深,铭记胶东抗战
接着,团队来到了第二展厅——“军民血肉情”展厅,这里详尽地展现了胶东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讲解员重点介绍了1942年11月23日的马石山反“扫荡”战斗,这场战斗被称作“胶东军民永生难忘的不眠之夜”。在日军的大规模扫荡中,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在马石山,危急关头,八路军战士毅然发起救援行动。其中,十位战士三次返回重围,誓死救助群众,最终在第四次返回时弹尽粮绝,他们抱团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被后人誉为“马石山十勇士”。展厅中的一组统计数据令人震撼:为救助5000余名群众,54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平均每救助11名群众,就有一名战士献出宝贵的生命。
团队成员赵健华参观后表示:“作为医学生,我们的使命是救死扶伤,而这些战士用生命换来了群众的安全,这种无私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人民的信念。”展厅还展示了胶东军民在抗战中的经济贡献,比如向党中央密送11万余两黄金,以及支前英雄唐和恩使用的小竹竿,竹竿上刻有88个村庄的地名,记录了他5000里的支前征程。这些展品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胶东人民在抗战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追寻红色根脉,传承革命精神
第三展厅追溯了胶东革命运动的起源。讲解员详细介绍了1935年的“一一四”农民暴动和1937年的天福山起义,这些事件孕育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标志着胶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正式诞生。展厅中还讲述了战斗英雄夏侯苏民的故事。在父亲被日军打伤卧床不起时,夏侯苏民毅然选择继续战斗,写下“杀尽鬼子再回家侍奉爹妈”的感人书信。1946年,他在攻打高密县城时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到许世友将军在胶东九年的战斗经历。1941年,面对胶东革命的低潮,许世友担任反投降指挥部总指挥,他以雷霆手段清剿伪顽势力,奇袭牙山、会战海阳、围困八城,仅用五个月就扭转了局势,为胶东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许世友是员战将,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这一评价让团队成员们对许世友将军的军事才能肃然起敬。
医学生的心声:以青春接续奋斗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团队成员在参观胶东育儿所展区时,了解到战时医护人员和乳娘们为保护儿童所做的努力,这与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团队负责人马源表示:“胶东军民在极端困难中展现出的团结与奉献精神,与我们医学生的使命高度契合。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和实践中,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并集体默哀,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纷纷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加深了大家对胶东抗战历史的了解,更激发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感。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将继续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把红色精神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文:赵健华
图:刘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