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青禾铁韵·星火传承:南师大泰州学院学子重走大伊山红色征程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

(通讯员 杨雯丹)导语:七月的大伊山,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绿色画卷,山峦叠翠,生机勃勃。大自然仿佛以最炽热的情感精心铺就了一条迎接特殊访客的神圣之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的实践组员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于2025年8月2日,毅然踏上了探寻新四军在灌云战斗足迹的庄严征程。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让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彩,激励新时代青年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前行。

图为“与日月同光”纪念碑 时婷婷供图

实践组员们首站来到了灌云县革命烈士陵园。踏入陵园,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进入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历史空间。园内绿树成荫,枝叶繁茂的树木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石阶蜿蜒曲折,仿佛是历史的脉络,引领着人们走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纪念碑在树荫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天地之间,散发着庄严而神圣的气息。尽管陵园内没有专门的新四军纪念馆,纪念碑上也仅简单地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八个铿锵有力的大字,但正是这份朴素与简洁,让实践组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烈士们的无私奉献。那简洁的字迹,仿佛是烈士们用生命书写的誓言,穿越时空,直击人心。

守陵的王大爷热情地迎接了实践组员们,王大爷小心翼翼地递来一本泛黄的登记簿。那本登记簿,纸张已经微微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仿佛承载着无数岁月的沧桑。上面记录着许多无名烈士的信息,其中一条这样写道:“1943年,盐河战斗牺牲,无名战士三名,葬于东山坡。”这些简短而又沉重的文字,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实践组员们对那段血雨腥风历史的想象之门。王大爷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烈士们的敬仰与怀念,王大爷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大爷讲述着那些模糊却又滚烫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深情。实践组员们静静地聆听着,仿佛能看到烈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实践组员们深刻体会到,有些名字或许未曾被广泛铭记,但战士们用生命写就的赤诚,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永恒的印记。

为了更清晰地梳理历史的脉络,实践组员们来到了陵园档案室。档案室里,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摆放着各种历史资料,弥漫着一股浓厚的书卷气息。实践组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查阅了《灌云县革命斗争史》。

书中详细记载了1942年到1945年间,新四军三师在灌云地区开展的游击战争。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新四军战士们如同灵动的游龙,在灌云的山水间穿梭,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战士们参与的盐河伏击战、伊山围攻战等大小战斗数十次,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但战士们从未退缩。特别是在1943年的反“扫荡”中,新四军战士为掩护群众转移,在大伊山北麓与日伪军展开了激战。那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但新四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成功牵制了敌人。然而,这场战斗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28名战士永远留在了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档案室的李老师指着地图上的标记,向实践组员们讲述了陵园位置与当年战斗的关系。那一刻,实践组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了东山坡的草坪上。实践组员们望着错落分布的墓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战士们的热血;每一块墓碑,都承载着一段不朽的传奇。那些烈士们,虽然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

为了更贴近历史现场,感受那段岁月的真实温度,实践组员们沿着陵园周边的山路,走访了几位见证过那段历史的老人。

 

实践组员们来到住在山脚下村子里87岁的周奶奶家中。周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周奶奶热情地邀请实践组员们坐下,开始回忆起小时候常听父母讲的“新四军借粮”的故事。说着说着,周奶奶的眼中闪烁起了泪光。周奶奶回忆道,那时候部队缺粮,战士们宁可自己挖野菜充饥,也不拿乡亲们的一针一线。实在没办法借了粮食,一定会在口袋里留下借条,而且后来还的时候总要多带些布匹补偿。那一张张小小的借条,承载着新四军战士们的诚信与尊严;那一块块多带的布匹,体现了战士们对乡亲们的感激与关爱。周奶奶还指着陵园西侧的一片洼地说,1944年冬天,新四军的医疗队冒着凛冽的寒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在这里抢救伤员。为了不连累村民,战士们主动把敌人引向了深山。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但新四军战士们的行为却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村民们的心。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让实践组员们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战士们的牺牲,从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最质朴、最无私的守护。

在陵园的展柜里,实践组员们看到了一枚磨得发亮的帽徽。那枚帽徽,边缘已经被反复摩挲得光滑无比,仿佛承载着无数岁月的抚摸;背面刻着一个模糊的“生”字,虽然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但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量。这是赵长生班长的遗物。赵长生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毫不犹豫地抱着炸药包冲向了敌人的碉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胜利的道路。张主任介绍说,像赵长生这样的普通士兵,在陵园里安葬还有很多。这些士兵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了家园。

图为实践组员与党旗雕塑合照 时婷婷供图

这些看似平凡的遗物背后,都藏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段决绝的选择。实践组员们站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去,眼神中充满了敬仰与怀念,仿佛在与那些烈士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实践组员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具体的生命组成的星河。那些安葬在陵园里的新四军烈士,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事迹,但烈士们用年轻的生命守护家园的赤诚,早已融入了灌云的山山水水,成为了这片土地永恒的精神象征。当实践组员们再次站在陵园门口回望时,大伊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厚重。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事迹。这次探寻之旅,让实践组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温度与烈士们的赤诚。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的探寻之旅,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索追寻,更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正如实践组员们在活动尾声时集体朗诵的那样:“山河无恙,薪火不息”,愿这份精神能跨越时空局限,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撰稿:杨雯丹 图片:时婷婷)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