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冉 孙士淇/文 孙士淇 王相与/图
潺潺流水穿村而过,两岸农家乐错落有致——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绿色发展调研团在延安市南泥湾镇桃宝峪村看到的景象。2025年8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绿色发展调研团“在此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调研了村庄河道整治成效及其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探寻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桃宝峪路径”。

图1调研团在南泥湾镇人民政府与工作人员合影
河道生态治理是桃宝峪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旅游品质的关键举措。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实地察看了村内河道。据村民介绍,以往的河道存在淤积、水质波动等问题。近年来,村里下大力气进行清淤疏浚、岸坡修整与生态护岸建设,并建立了常态化的保洁与巡河机制。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与水环境质量,昔日“痛点”化为今朝“亮点”,清澈的河水已成为村里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直接提升了沿线农家乐的景观价值与游客体验。
农家乐是桃宝峪村的主导产业。调研团围绕其经营特色、环境管理等问题与多家经营户进行了交流。谈及发展,经营者们普遍认同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根本。许多农家乐自觉采用环保设备,并响应村里的垃圾分类号召。团队也注意到,经营主体对引入更先进的生态化处理设施(如更高效的污水处理或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设备)存在成本与技术方面的考量。同时,避免服务同质化、打造独特吸引力是经营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部分农家乐已开始在餐饮特色、红色文化体验、农事活动参与等方面做出尝试。

图2调研团成员在农家乐与经营者交流
调研发现,桃宝峪村的绿色发展实践,是南泥湾区域生态转型的一个微观缩影。它展示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谋绿、从环境负担到生态资本的转变过程。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整治后的河道)本身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产,守护绿水青山直接地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环保技术的应用门槛、如何系统规划引导农家乐错位特色发展、如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本次调研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负责人孙士淇表示,桃宝峪村的经验表明,基层的生态治理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升级至关重要。指导老师贾汉忠教授指出,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地调研,有助于青年学子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同时,调研团队将结合桃宝峪村的个案与在全省范围内回收的287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深入研究,力求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为革命老区的生态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图3桃宝峪村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