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学院:“青山织锦队”深入调研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林上村
2025年8月1日至8月20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青山织锦队”一行3人,奔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林上村,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数字农业乡村发展”为核心,同步融入基层服务与环境整治,用专业知识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用实际行动传递青年担当,在乡土大地上书写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初抵林上:调研先行,摸清乡村发展“需求账”
“咱们村主要种水稻和莲藕,浇水全靠天,病虫害来了只能凭经验喷药,去年亩产比隔壁村少了近两百斤。”8月1日,刚抵达林上村的“青山织锦队”,就在村支书徐德春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座谈。队员们带着笔记本和调查问卷,沿着田埂边走边记,从清晨的露水沾湿裤脚,到傍晚的夕阳染红稻田,一天内走访了10余户农户,收集到农业大量生产基础数据。
“一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拘谨,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娃娃’不懂种地。”队长沈凌月回忆,走访时遇到75岁的农户沈爷爷,听说他们要搞“数字农业”,连连摆手:“我种了一辈子地,啥数据都不如眼睛看、手摸得准。”为了打消农户顾虑,队员们跟着沈爷爷下田查看水稻长势,仔细观察叶片上的虫斑和田间的杂稻,现场用数据分析软件比对病虫害类型,还拿出其他村数字化种植的增产案例,沈爷爷这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主动说起灌溉、施肥时遇到的难题。
除了田间调研,团队还在村部设立临时咨询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数字农业的优势。“比如无人机撒药,不仅效率是人工的10倍,还能精准控制药量,每亩地能省20块钱农药钱。”技术员沈凌月、吕晶拿着无人机模型,向围拢过来的村民演示作业流程,“咱们村有7000多亩耕地,如果用无人机管理,每年能省不少成本。”8月2日至10日筹备期内,团队共完成15个村民小组的全覆盖调研,整理出“灌溉效率低”“病虫害预警难”“农资成本高”三大核心问题,为后续技术部署奠定了基础。
技术落地:无人机赋能,破解农业生产“效率关”
8月11日傍晚,林上村的稻田上空响起了嗡嗡声——“青山织锦队”带来的无人机正在进行首次试飞。技术员吕晶蹲在田埂上,盯着手中的遥控器,额头上渗着汗珠:“这是我们第三次调试参数了,必须确保作业范围精准覆盖每块稻田,不能多喷浪费,也不能漏喷影响效果。”
为了规划最优作业路线,队员们前一天熬夜用数学建模软件分析全村耕地的地形数据。“林上村的耕地呈条块状分布,中间还穿插着灌溉渠,无人机飞行时要避开障碍物,还要保证农药均匀喷洒。”队员杨朝钦作为通讯员,认真记录下建模过程:电脑屏幕上,耕地轮廓被精准勾勒,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不同飞行路径,经过反复测算,最终确定将试验耕地划分为3个作业区域,每个区域设置2个起降点,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能耗。
首次试飞时,不少村民赶来围观。看到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平稳飞行,精准地在指定区域喷洒农药,沈爷爷忍不住拍手叫好:“这玩意儿真神!以前我背着药桶喷一亩地要半小时,它几分钟就搞定了!”试飞成功后,团队开始对无人机进行功能测试,连续一周每天清晨5点就到田间作业,记录不同风速、温度下的飞行参数,还教会了村合作社的3名年轻社员操作无人机。
“不光要把设备带来,更要把技术留下。”队长沈凌月说,团队向部分村民讲解了无人机使用说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技能。8月18日技术部署结束时,无人机已累计为林上村完成200多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农户反馈“虫斑明显减少,水稻长势比往年好”。
民生服务:信息核对+环境整治,筑牢基层治理“暖心线”
“姑娘,帮我看看这个医保信息对不对,我眼神不好,总担心填错了。”8月10日下午,村部办公室里,74岁的张大爷拿着身份证和医保卡,找到正在协助信息核对的队员们。队员沈凌月接过证件,逐字核对姓名、身份证号、参保年限等信息,还特意用大字打印了一份核对清单,让张大爷一一确认:“您看,这里都对得上,明年缴费直接带这张单子来就行。”
除了数字农业,“青山织锦队”还主动承担起村部的民生服务工作。8月1日至15日期间,队员们每天下午在村部协助医保、社保信息核对,面对村民的疑问耐心解答,遇到不熟悉操作的老人,就帮他们在手机上查询参保状态。“最多一天核对了120条信息,虽然坐着腰酸背痛,但看到村民们放心的笑容,就觉得值了。”沈凌月说,有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队员们还上门服务,帮她完成信息登记后,老奶奶非要留他们吃晚饭,“那种被认可的温暖,是在学校里体会不到的。”
与此同时,团队还参与了村里的环境整治行动。8月13日,队员们拿着扫帚、铁锹,和村民一起清扫村部前的主干道。“以前路边总堆着垃圾,下雨后还会发臭。”村民王大姐说,看到大学生们不怕脏、不怕累,主动清理墙角的杂草和沟渠里的塑料袋,不少村民也主动加入进来,“现在村里的路干净多了,晚上散步都舒心。”队员们还在村里的宣传栏贴了垃圾分类海报,用漫画形式讲解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分类方法。
8月20日,团队回顾总结了20天来的实践成果:无人机作业的对比图、医保信息核对的台账、干净整洁的街道……村支书徐德春握着队员们的手说:“你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青春的活力,谢谢你们!”
总结展望:经验沉淀,打造乡村振兴“可复制样本”
8月18日至20日,“青山织锦队”进入成果评估总结阶段。队员们坐在村部的会议室里,整理实践数据,梳理遇到的问题:“无人机在大风天气下作业稳定性还不够,下次可以带防风性能更好的设备。”“部分老年村民对数字技术接受度较低,需要更简单易懂的培训方式。”
经过讨论,团队向村委会提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建议村合作社采购5台农业无人机,组建专业操作团队;二是搭建农业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三是定期开展数字农业培训,邀请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进村授课。“我们还会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成报告,分享给其他乡村,让数字农业的模式能在更多地方落地。”沈凌月说。
8月20日,实践活动结束当天,队员们收到了村民们送来的土特产——刚煮好的莲藕、晒干的大米。“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带回去尝尝,记得常回林上村看看。”沈大爷的话让队员们眼眶湿润。“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去扎根,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杨朝钦在实践日记里写道,“未来我会继续关注数字农业领域,用所学为更多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青山织锦队”不仅实现了从“课堂”到“田间”的跨越,更用青春力量为林上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服务,更是一份牵挂与责任。未来,会有更多青年走进乡村,用智慧和汗水,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画越美。”(通讯员 沈凌月)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郑州大学“红途励行”实践报告
- 2025年8月23日,郑州大学红途励行实践团一行 8 人,由第五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跨学院组队,先后走进郑州烈士陵园、中
- 三下乡 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