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战略部署,以推普为纽带搭建沟通桥梁、赋能区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至8月,陕西理工大学博望书院“汉风语驿秦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办副主任王杨儒、成长导师孙思懿的带队下,在陕西省镇巴县兴隆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期以“语暖桑榆晚,言通幸福路”为主题,聚焦留守群体,定制推普实践方案,让普通话成为便利生活、融入时代的“暖心桥”。
调研明靶向,服务更精准 精准聚焦特殊群体的语言需求,是打通推普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突破口。实践团深入兴隆镇田间地头,采用“情景观察+入户调研”双轨模式,与留守群体展开面对面交流,系统梳理留守群体在日常生活、公共服务等场景中的语言障碍点。从就医问诊时的表达障碍,到集市交易时的沟通窘境;从政策咨询时的词不达意,到数字鸿沟前的无所适从,调研数据清晰勾勒出使用方言的留守群体在现代生活中的现实困境。基于详实的一线调研数据,团队创新构建“生活场景—适老化教法—实用目标”三维服务体系,将普通话培训融入高频生活场景,切实提升特殊群体的语言获得感。
图为进行走访调研
乡音遇雅言,巧语暖民心 “夕阳红普通话课堂”作为推普核心阵地,志愿者以“一对一结对+一对多集中”的灵活模式,紧扣留守群体的高频生活场景设计教学:从模拟镇政府办事的诉求表达,到演练医院问诊的症状描述,再到示范与子女通话的牵挂倾诉,将教学融入日常刚需。志愿者逐字正音、逐句示范,在“说错不怕”的鼓励中,帮他们突破“想说不出”的障碍,渐生“敢说能说”的底气。课堂上,老人们用乡音讲田间趣闻、邻里暖事,志愿者同步用普通话演绎——“苞谷熟了”成“玉米成熟了”,“娃子蛮机灵”变“孩子很聪明”,“做饭不咋滴”转“做得不太好”,熟悉场景有了新表达,乡音与普通话的碰撞里,顾虑悄然消散,勇气自然生长。这不仅是语言的教授,更是用温暖搭建起沟通桥梁,让推普惠民的温度,顺着笑声淌进每个人心里。
图为开展推普小课堂
图文传便语,手册递温情 实践团精心编写的《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藏着对特殊群体的细腻关怀。针对老人记忆弱、节奏慢,妇女时间散、场景碎的特点,手册以大图配短句形式,将购物、就医、通话等高频场景常用语清晰呈现——“请帮我拿盒感冒药”“麻烦再说一遍”“孩子啥时候回家”,字字放大、图文对照,恰似“随身老师”常伴左右。老人们翻册认词,妇女们农闲学句,有人折角标记常用句,有人画图辅助记忆。这本手册让普通话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灶边炕头、田间地头,成为触手可及的帮手。当他们对着手册缓缓说出“谢谢”“请”,字句间不只是语言的进步,更是打破隔阂的底气,让平凡日常因顺畅沟通更添暖意。
图为推广手册
此次推普实践活动为乡镇留守群体架起暖心桥,更在他们心间播下“敢说能说”的种子。期待这颗种子在未来生根发芽,让“夕阳红”因顺畅交流愈发明媚,让乡村故事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向远方,愿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温暖,都能说得清亮、传得悠长,在字里行间续写“老有所学、妇有所乐”的脉脉温情!
图为推普合影
文稿:南林 李卓颖
图片来源:汉风语驿秦巴行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