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躬耕田野学农事,走进乡村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

躬耕田野学农事,走进乡村促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为响应国家为响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国家政策,兰州理工大学“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赴西北地区实践调研团于2025年7月13日-14日深入乡村,实地调研。
躬耕实践践初心,青春筑梦兴乡村
初到实践地时,夏日的阳光把土地晒得滚烫,实践队员手持GPS沿着蜿蜒的田埂前行,脚下的土路时而松软如棉,时而坚硬如石。那些遥感影像上标注为“疑似撂荒”的地块,在眼前渐渐铺展开具体的模样:有的地块被半人高的杂草覆盖,拨开丛草,泥土里还能摸到深浅不一的犁痕,像老人手上的皱纹,默默诉说着几年前春耕秋收的忙碌;有的地块边缘堆着破旧的农具和废弃的塑料膜,中间被碾得坚硬平整,农户说这里去年被用来堆放收割的玉米秆,后来就再没翻过土,“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老两口种不动这么多地喽”。与留守的大爷大妈聊天时,他们总会指着远处的山坡感叹:“那片地以前种小麦,亩产虽不高,但够一家人吃,现在娃在城里开了店,地就荒着了。”这些细碎的话语里,藏着劳动力流失的无奈,也藏着对土地既眷恋又无力的复杂情感——我们忽然明白,撂荒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土地,而是乡村发展中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局:如何让种地有奔头,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了解耕地保护情况   中国青年通讯员 任新洁 摄)
 
数字赋能破撂荒,砥砺前行促三农
遥感技术的应用,让实践队员看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可能。但更让我们触动的是,当我们把遥感识别出的撂荒地图拿给村干部看时,他指着其中一块地说:“你们这图准得很!这块地前年因为暴雨冲坏了水渠,浇不上水才荒的,要是早能看出来,我们就能早点申请修水渠了。”那一刻,我们突然懂得,技术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能照亮现实的光——它需要扎根大地,需要贴着泥土的温度,才能真正成为土地管理的“导航图”。就像我们在田间拍摄现状照片时,总会蹲下来看看土壤的颜色,问问农户最近的降水情况,这些实地细节,远比屏幕上的光谱曲线更能解释“为何撂荒”。
 
(图为实践队员利用遥感技术拍摄撂荒地图   中国青年通讯员 任新洁 摄)
 
此次实践,我们带回来的不仅是装满数据的硬盘、写满记录的笔记本,更是对土地的敬畏与牵挂。那些在田间走过的路,与农户聊过的天,在实验室里调试过的模型,都在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每一寸被妥善利用的土地里,藏在科技与实际需求的结合里,更藏在年轻人愿意俯身扎根的担当里。未来,我们或许还会在实验室里优化算法,或许会回到乡村推广技术,但无论在哪里,这次实践教会我们的——让技术贴着大地走,让青春跟着土地兴——都会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守护耕地,就是守护饭碗,守护乡村的未来,守护每一个普通人对“家园”的期盼。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中国青年通讯员 田玲娟 摄)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西华大学:茶香沁人心,点茶传宋韵
  • 7月14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篾匠薪火”社会实践队赴四川乐山,寻访宋代点茶技艺传承人槐序老师,沉浸式体验千年茶艺,探寻
  • 三下乡 2025-08-25
  • 红色记忆:大运河畔的抗战传奇
  •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团队在宿迁深入调研大运河边的红色文化,走近抗战老兵赵光荣和徐秀英,聆听他们的革命故事
  • 三下乡 2025-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