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电织云梦·山野寻鲜记 支教团与南华少年共赴“菌子奇缘”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刘昱含
  (通讯员:刘昱含)7月8日,东南大学“电织云梦”支教团带领云南南华县雨露中心学校的孩子们走进雨后苍翠的松林,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菌子”自然课堂。孩子们化身“小小菌探员”,支教老师们则在惊叹中收获了最生动的“南华一课”。当课堂延伸至山林,当知识与自然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山林“老手”:小向导的大智慧
  
  中午13点,采菌队伍在雨露中心学校操场集合。五年级的赵秀芝小朋友特意穿上了奶奶亲手缝制的彝族传统服饰,她说:"这是采菌子的'工作服',红色能让毒蘑菇'现形'。"这个充满童趣的说法引得支教老师们忍俊不禁,却也暗合了当地"鲜艳蘑菇多有毒"的古老智慧。
  
  进山途中,孩子们自发组成"采菌小分队",每组由一名当地学生担任"向导"。12岁的彝族少年李阿木骄傲地展示着他的"采菌三件套":一根打磨光滑的竹棍、一个布袋子,还有祖传的铜制小刀。"竹棍用来拨开落叶,铜刀可以试毒,如果刀变黑就不能要。"他认真地给支教老师讲解着,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菌子教授"。
  
  自然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交响曲

  
  走进松林不到十分钟,孩子们就接连发出惊喜的呼喊。"老师快看!这是'见手青'!""这里有一窝鸡枞!"支教团带队老师施雨佳举着手机,正在用植物识别软件核对菌种,却发现孩子们早已准确报出各种菌类的土名和特性。
  
  “老师!这里有一颗大菌子!”五年级的赵秀芝蹲下身,轻轻拨开松针。孩子们像一群机灵的“山间精灵”,凭借祖辈传授的经验,精准辨识菌窝、避开毒菇。他们骄傲地告诉支教老师,"这个叫'松毛菌',要连着松针一起采才不会坏","那个'铜绿菌'要晒干才好吃,新鲜的会麻嘴"!支教团的成员们笑称:“我们拿着图鉴小心翼翼,孩子们却像‘行走的菌类百科全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支教团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本科生刘昱含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她感叹道:"这些知识在教科书上都找不到,是真正的'活的百科全书'!"
  
  赵秀芝同学展示捡到的菌子。刘昱含供图
  
  支教老师的“第一次”:松露香里读懂乡土
  
  第一次采菌的支教老师们,在孩子们的指导下“解锁”新技能:用木棍轻刨泥土寻找松露,对着阳光检查菌盖是否饱满。队长施雨佳感慨:“孩子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是采菌技巧,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回到学校,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挑选着采集到的菌子,没想到竟然有数十个品种,这真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大丰收呀!最后,老师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将这些菌子售出,换做冰棍儿,奖励在炎炎夏日能坚持下来,真诚而勇敢的孩子们!
  
  丰富多样的菌子。马思蕊供图。
  
  课堂之外:一朵菌子里的成长与传承
  
  这场山野实践,是“电织云梦”支教团“与雨露中心学校乡土自然教育”的特别策划。领队老师表示:“想让孩子知道,家乡的馈赠同样珍贵;也想让大学生在泥土芬芳中理解教育的真谛。”
  
  放学时,孩子们把最大的一朵鸡枞菌塞进支教老师背包:“带回江苏吧!让外面的人也尝尝我们南华的味道!”
  
  菌子会过季,但这场山林间的双向奔赴永不褪色。下一站,“电织云梦”将继续与孩子们一起,在南华的阳光雨露中,编织更多关于成长与希望的云彩。
  
  支教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亲切合影。禹博烨供图。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西华大学:茶香沁人心,点茶传宋韵
  • 7月14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篾匠薪火”社会实践队赴四川乐山,寻访宋代点茶技艺传承人槐序老师,沉浸式体验千年茶艺,探寻
  • 三下乡 2025-08-25
  • 弘扬创业精神 激发创业动能
  • 近日,塔里木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调查研究团队,赴阿克苏地区、一师阿拉尔市走访创业
  • 三下乡 2025-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