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暑期“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社会实践活动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环节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了解基层耕地实际状况,7 月 13 日,兰州理工大学 “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 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兰州市榆中县某乡村,开展聚焦耕地状况的实地调研活动,旨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当日清晨,实践团队抵达榆中县乡村。老师及队员们首先奔赴田间地头,对当地耕地情况展开细致观察。以便了解主要耕种作物、耕地种类、撂荒情况。据了解,榆中县作为兰州高原夏菜的重要产区,蔬菜种植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高原夏菜主要品种多达 30 余个 。实践队员们穿梭于田垄间,统计耕地类型,仔细查看作物的生长态势,观察土壤质地,为后续探究耕地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积累直观素材。
在调查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与几位正在田间劳作的长辈进行了交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等地耕地类型占比、撂荒占比、家庭劳动人口、主要撂荒原因以及是否有复耕意愿。通过与长辈们的交谈,实践团队了解到,农业生产投入高、效益低,以及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是导致耕地撂荒的两大主要原因。此外,自然条件差、土地盐碱化、水利设施不配套、销售渠道闭塞长面临收购人员刻意压价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撂荒的问题。从面上摸底的数据来看,榆中县部分乡镇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且撂荒耕地大多为旱地,集中在土地薄瘠、产出较低、分布零星、交通不便等地段。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耕地情况,实践团队随后走进农户家中,进行深入采访。在一户村民家中,队员们围坐在一起,与耕作归来的大叔展开了亲切的交流。大叔详细介绍了自家耕地的面积、种植作物种类以及近年来的收成情况。他提到,虽然现在政府有一些农业补贴政策,但对于提高种地收益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收购价的不断降低与农药化肥等成本的不断加剧导致耕种收益愈来愈低,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更是导致耕种意愿低迷,撂荒面积越来越多。王大叔还表示,如果有更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将土地流转出去,收取租金,同时自己还能去附近的工厂打工,这样家庭收入或许能更稳定一些。实践团队认真记录下王大叔的每一个观点和建议,同时还询问了关于灌溉水源、农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在另一位村民家中,家中的爷爷向队员们展示了家中保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讲述了这些年土地政策的变化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结束一天的调研后,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此次榆中县乡村实地调研,不仅让队员们直观了解到当地耕地的实际状况,更深刻认识到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后续,实践团队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并结合专业知识,为解决当地耕地撂荒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