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四门村曾深陷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然而,仅用了两年时间,四门村从负债村变成了分红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1.58万元一路攀升,到2024年突破600万元大关。这场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奚飞飞带领村民,在基层治理、产业升级、生态循环与文旅融合等领域精耕细作,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陶辛镇“荷韵小镇”建设中熠熠生辉的实践典范。

队长余斐采访奚飞飞书记(安徽师范大学 李祥妹 提供)
治理筑基:透明化机制撑起产业发展骨架
产业要振兴,稳固的基层治理是前提。在四门村集体经济迅猛增长的进程中,奚飞飞将“透明化管理”视为关键。村两委构建起严谨的村级支出多层审核体系,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要历经村“两委”集体研讨、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等层层把关,最终借助纪检小微群以及“皖事通·监督一点通”平台,毫无保留地向全体村民公开。除此以外,镇村干部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创新打造“陶辛夜话”品牌,以“一盏灯、一壶茶、一条板凳”的朴素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针对村民在夜话现场提出的下水道改造、停车场选址方案等诉求,干部与村民在协商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陶辛夜话”建议意见办理清单动态跟踪,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并通过定期调度跟踪进展,同时让村民参与监督直至问题解决。截至2025年6月,陶辛夜话已举办143期。清单化机制的高效运行,成功促使村民从乡村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投身其中的“参与者”,为荷莲产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链式升级:从田间到车间的价值跃迁坚实的治理基础筑牢后,产业升级成为四门村发展的核心任务。2022年,一座闲置长达30余年的老旧厂房,在奚飞飞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四门村抓住“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机遇,结合本村资源,成立了芜湖辛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莲子加工厂、招商引资成立芜湖莲旺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投产后,为提高莲子的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莲子分拣环节,通过推行分级加工模式,工厂陆续开发了藕粉、莲藕汁、青虾酱等80余种特色农产品,统一品牌,线上线下集中销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据奚飞飞陈述:截至2024年,这座莲子加工厂为50余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村集体通过加工环节,实现年收益187万元,并在当年向村民分红27万元。至此,四门村成功构建起从荷莲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收益分配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加工好”“卖得好”“分得好”的全面跨越。

队员在展销台调研(安徽师范大学 张明倩 提供)
循环延伸:从废料到财富的生态辩证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四门村并未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巧妙地将产业链延伸至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依据陶辛镇生态农业的整体规划布局,村里探索出一条“莲壳—平菇—有机肥”的生态闭环发展模式:莲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莲蓬壳和莲子壳,经粉碎处理后,摇身变为平菇的优质培养基;平菇采摘结束后的废弃菌包,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最终转化为肥沃的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这套循环模式由四门村的奚之强创新创造,成效显著。“平均一天下来能收三吨左右,晒干脱水粉碎后,每100斤莲蓬壳能产出30斤的菌包原料”奚之强盘算道,“按目前的收壳进度,今年大概能生产菌包80万包。”为确保村民收入,奚之强采取先发菌包,待平菇由村里同意收购后,再从中刨去菌包费用的措施。与此同时,四门村始终严守生态红线与耕地保护底线,将荷莲种植面积稳定控制在800亩左右,并推行3至5年轮作制度,在避免过度开发、保障基本农田面积的前提下,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四门村莲子壳、莲蓬壳回收处(安徽师范大学 檀磊 提供)
业态拓展:从产业到文旅的边界突破作为陶辛镇“荷韵小镇”文旅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四门村正积极将荷莲产业优势向文旅领域拓展延伸。目前,村里计划将蔬菜大棚基地与荷莲文旅产业有机连通,全力打造集莲蓬采摘、莲子加工体验、荷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旅项目。除此之外,四门村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举办我们的“村秀”“农民时装秀”“乡村MALL”夏季乐游行第七站摸鱼大赛等特色活动,使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挑战与前行:在破题中迈向可持续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四门村也清晰地意识到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莲子加工行业季节性特征极为明显,每年仅6至8月为生产高峰期,设备满负荷运转,而其余时段设备利用率不足40%;平菇种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23年因市场供过于求,平菇单价较上一年度下跌20%,给产业收益带来不小冲击;此外,文旅项目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让村集体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针对这些难题,四门村已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计划引入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延长产品保鲜期,平衡加工淡旺季产能差异;积极与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业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平菇品种优化研究,增强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在破解文旅项目资金瓶颈方面,将通过积极争取专项债支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正如奚飞飞所言:“产业振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
从昔日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四门村的发展历程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精准锚定特色产业,筑牢基层治理根基,更要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持续攻坚克难、创新突破。这条以荷莲为纽带的振兴之路,正在陶辛镇的广袤土地上不断延展,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