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荷田沃野践真知青春智绘振兴图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荷美乡村”实践团队
盛夏七月,芜湖市陶辛镇的万亩荷塘铺展成碧叶接天的画卷,粉荷在风中摇曳生姿,藏着乡土振兴的蓬勃生机。7月1日至11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智慧助农实践团队的十余名师生,带着“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热忱,深入陶辛镇的荷塘田埂、加工车间与农家院落,开展了11天主题为“荷田沃野践真知青春智绘振兴图”的沉浸式实践,串联起高校智慧与乡村振兴的纽带。他们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在荷莲产业的全链条中探寻发展密码,为这片沃土注入青春动能,也交出了一份扎根大地的成长答卷。
首站启程:供销社里触摸产业脉搏
实践之旅始于陶辛供销社——这座承载着当地农产品流通使命的“窗口”。货架上,荷莲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传承古法的藕粉、清香四溢的荷叶茶;现代工艺打造的莲藕脆片、柔韧健康的荷叶面;乃至科技赋能的莲花醒神精油、融合养生的莲子黄精饮液。每一件商品背后,都是陶辛镇从“卖原品”到“卖精品”的产业升级轨迹。团队成员认真观摩记录,并与供销社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重点梳理了销售渠道(线下商超、线上电商、文旅直销等)、市场反馈(如年轻群体对低糖荷叶茶的偏好、中老年对传统藕粉的青睐)及产销衔接中的痛点(如部分深加工产品包装溢价过高)。这些鲜活的一手市场信息,为后续几天深入产业链上下游的精准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在展销区调研。(安徽师范大学 尤淇 提供)
深耕沙墩:解码千亩荷塘的生态经济密码
7月2日至5日,团队将目光投向荷莲种植的核心区——沙墩村。两千亩荷塘连成的“绿色海洋”里,藏着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智慧。
沙墩村坚持“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成效显著。团队了解到,通过引入“太空莲36号”等高产优质莲种,莲子亩产较传统品种显著提升。更巧妙的是“观赏莲+经济莲”的交错种植模式:沿景区步道种植重瓣红莲、粉黛莲等观赏性品种吸引游客,腹地则集中种植高产子莲保障收益,既做活了“荷旅经济”,又稳住了“钱袋子”。
顶着盛夏烈日,团队在千亩荷田、百鸟滩景区及关键的生态调节池展开调研。他们观察荷花种植密度、品种搭配及灌溉方式,更运用专业知识和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分层采集了荷花种植区及邻近居民区水源共18组水样进行科学检测。检测数据显示:pH值稳定在7.2-7.5(处于荷花生长适宜区间7.0-8.5内),总氮含量0.8mg/L(低于1.0mg/L的安全阈值),氨氮、磷含量均远低于限值,优良水质为荷莲生长筑牢了生态基底。
深入村庄,50余份问卷与数十次入户访谈勾勒出村民的真实心声,我们与胡大娘、奚大爷等众多村民拉家常、听心声。胡大娘说:“儿女不在家,我年纪也大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用自己操心,每年还有分红,挺好!”奚大爷则坦言:“就是宅基地政策、养老保障这些,听不太懂。家里土地也没分到多少。”数据显示,村民土地流转意愿达70%以上,但对具体政策的知晓率不足30%。村干部的话则更直接:“我们盼着科学技术进来,让荷花长得更好、游客来得更多,让老百姓口袋更鼓,村民的幸福感更强!”这些声音,为团队后续的“技术服务+政策宣讲”指明了精准方向。

队员与沙墩村村民交流。(安徽师范大学 檀磊 提供)
探秘四门:见证莲子“72变”的产业魔法与循环奇迹
从田间到车间,7月6日至9日,团队在四门村解锁了荷莲产业的“深加工密码”。这里是陶辛荷莲产业链延伸的核心区,聚焦“一粒莲子的价值升级”。
走进辛农农业合作社莲子加工厂、忆荷味供应链公司及莲旺食品加工厂,团队见证了莲子的“七十二变”:经清洗、脱壳、烘焙等工艺,变身藕粉脆、莲子太妃糖、荷叶面等20余种产品;通过冻干技术,荷花、荷叶被制成花茶、保健品,连莲蓬壳都成了“香饽饽”。更亮眼的是“淡旺季互补”策略:旺季时,莲子露、鲜莲蓬成爆款;淡季则转产藕粉、荷叶面等耐储存产品,让生产线全年不停歇。加工环节也成为重要的就业平台,它吸纳了本村50余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参与手工剥莲等工作,按件计酬,实现了“家门口”的稳定收入。
然而,四门村最闪耀的亮点,无疑是其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团队深入考察了利用莲子加工废料(莲蓬壳)作为基质的平菇种植大棚。在这里,废弃的莲蓬壳被创新性地用作平菇的培养基;平菇采收后的菌渣也未被丢弃,而是与牲畜粪便混合,经过科学发酵,转化为高品质的有机肥,最终还田滋养蔬菜种植,形成了完美的“荷莲加工-平菇种植-有机肥还田”绿色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整体生产成本,更带动了周边10户村民就业。
农户调研中,团队发现平菇大棚的“技术痛点”:温湿度依赖人工调节,精度不足导致平菇品相不稳定(25℃左右产出黑平菇,32℃左右产出白平菇,温差稍大就会影响产量)。对此,团队结合专业提出“物联网智能大棚”方案: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联动风机、水帘自动调控,单棚改造成本可控制在5万元内,预计能提升平菇优质品率20%以上。
四门村的“电商突围”同样亮眼。加工车间里,主播举着带水珠的莲蓬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陶辛镇刚摘的莲子,甜嫩多汁!”抖音、淘宝等平台日均订单数可观,线上线下集中销售,累计实现收入600万元。“小屏幕”撬动“大市场”的实践,让团队看到了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的赋能潜力。

团队在平菇基地调研参观。(安徽师范大学 黄瑞 提供)
治理新篇:红色引擎驱动绿色的陶辛实践
7月10日至11日,实践接近尾声,团队将视角转向乡村治理的“动力源”,并专访了四门村的带头人——村书记奚飞飞。这位“85后”书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更是家乡的“代言人”——他运营的抖音号“辛农农业”发布荷田风光、加工场景等视频,粉丝超8000人。在他的带领下,四门村探索出“党领办合作社+企业合作”的创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收入增长的“双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严格执行廉洁透明的制度,保障了分红公平,极大地增强了村民对集体发展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在土地流转这一关键议题上,团队调研发现:虽然68%的村民表示支持流转,但对具体政策的知晓率却不足40%,存在明显的认知鸿沟。为解决这一矛盾,促进政策更好落地,团队在第二次入户调查时,主动为村民讲解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一对一耐心回答村民的疑问,用更通俗的语言让他们听懂并理解。

队员对奚书记进行深度采访。(安徽师范大学 李祥妹 提供)
知行合一:汗水浇灌的乡土启示与青春答卷
11天的深度扎根,对团队而言,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团队将课堂所学倾注于田野实践: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严谨操作,完成18组水样采集与检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仔细研究加工工艺,为产品优化和标准化提出专业建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则利用所长,积极为农户的电商直播出谋划策,优化脚本和呈现方式。课堂知识在田野里落地生根,成了实实在在的助农力量,这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
更珍贵的是乡土温情带来的触动:沙墩村胡大娘冒高温摘来新鲜莲子,四门村农户塞给队员刚摘的西红柿,受访时村民反复叮嘱“天热多喝水”。这些细节让队员们读懂: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人心的凝聚。
连天碧叶绘就生态画卷,点“废”成金演绎循环智慧,红色领航激活治理效能,陶辛镇以荷莲产业为核心,依托水资源和生态优势,正稳步走出一条“种植为基、加工为翼、文旅为脉”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安徽师大智慧助农实践团队此行,系统扫描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云端”的荷莲全产业链,精准把脉优势与痛点,深度感知政策落地与民心所向。
此次实践,团队系统梳理了陶辛荷莲产业从“田间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文旅电商”的全链条,摸清了生态优势、产业潜力与技术需求,形成了《陶辛镇荷莲产业优化升级建议报告》,涵盖水质监测常态化、深加工技术升级、电商品牌打造等具体方案,将提交当地政府供决策参考。
青春的誓言,始于田野,指向未来。在沙墩村沾满晨露的荷叶上,他们看到了产业振兴的曙光;在四门村轰鸣的车间里,他们触摸到莲子蜕变的产业魔法;从村民手中接过沉甸甸莲蓬的那一刻,他们读懂了“脚踏实地,服务乡梓”的真谛。
展望未来,安徽师范大学期待与陶辛镇建立长效“校地合作”机制:一方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协助实现水质监测常态化、智能化,筑牢生态本底;另一方面,持续为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深度参与文旅项目的策划与升级,助力陶辛荷莲文化香飘更远。正如陶辛镇那一望无际的荷花,深植沃土,却始终心向阳光,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正需要更多青春力量,以智慧与汗水,共同浇灌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践行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智慧助农团队赴沙墩村开展生态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水质检测和座谈交流,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态建设建议。
  • 三下乡 2025-08-26
  • 荷田沃野践真知青春智绘振兴图
  • 11天,团队深入陶辛镇的荷塘田埂、加工车间与农家院落,以专业为笔、实践为墨,为这片沃土注入青春动能。
  • 三下乡 2025-08-26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