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走进南昌石邮村傩文化,解码非遗传承的青春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居宁航 陈思旭
  (通讯员:居宁航 陈思旭)为挖掘南昌石邮村傩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传承价值,探寻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文渊守望者”实践团队于8月15日至25日奔赴石邮村开展为其10天的专项调研。实践团通过实地踏查、文献梳理、非遗观摩、村民访谈等多元方式,深入解码傩文化传承密码,助力这一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古村初遇:触摸傩文化肌理
  
  初抵石邮村,空气中似乎都裹着古意。青石板路穿行于村落间,斑驳的墙壁、错落的屋舍间,处处可见傩文化的印记。村村口的傩戏文化展示墙,虽无文字描述,却将傩戏百年传承的故事娓娓道来;街角摆放的傩面具,古朴的造型里藏着神秘,静静诉说着曾经祭祀祈福时的热闹民俗场景。实践团成员沿着村落穿行,与村民亲切攀谈,一位老人轻声回忆:“以前傩戏演出是村里大事,祭祀、祈福都离不开,现在年轻人外出多,知道这些老传统的少啦。”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对傩文化传承现状的复杂心绪。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村口傩戏文化展示墙供图周灏然
  
  对话传承:聆听坚守之不易
  
  借助村委会的帮助,实践团与石邮村傩文化传承负责人顺利对接,逐步厘清了当地傩文化传承体系的基本框架。负责人介绍道:“傩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而石邮村的傩自600多年前便代代相传,最初主要用于祭祀用途……”,这一系列的信息,为实践团深入调研傩文化打开了关键的一扇门。
  
  图为实践团成员围坐聆听石邮村傩文化历史和传承故事供图周灏然
  
  除了实地调研,实践团亦投身傩文化文献整理工作。走进村文化室,一排排存放文献的柜子被缓缓打开,成员们捧着古老的傩戏唱本、泛黄的仪式记录仔细翻阅,字里行间满是传承的温度。“这些手写的唱词、记录的仪式流程,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是无数传承人用心血攒下的家底,得好好守护。”成员们有感而发,随后默契分工,一边将文献内容逐步电子化,一边按文献类型细致梳理归类,让珍贵的文化资料得以更规范地保存。
  
  沉浸体验:感悟傩戏生命力
  
  当暮色漫过石邮村的黛瓦,傩戏表演如期开场。古朴的锣鼓声在村落间回荡,戴着色彩浓烈傩面具的演员们依次登场,刚劲的舞步踏得地面轻颤,浑厚悠长的唱腔裹挟着古老韵味,将驱邪祈福的传统故事鲜活演绎。实践团成员与游客围坐一圈静静观看,无不被这穿越千年的艺术所震撼。“能清晰触摸到其中的文化张力,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辈们祭祀时的庄重场景。”一位游客的感叹,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随后,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试着学习傩戏中的“开山”舞步。“脚步得扎稳,手臂摆动要跟上锣鼓点的节奏。”传承人手把手纠正着动作细节。亲身尝试后,成员们才真切体会到傩戏表演的不易。“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是传承人数十年的打磨,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一位成员由衷感慨。
  
  图为实践团成员(左三)在向村民学习傩舞动作供图周灏然
  
  在探索非遗深厚文化价值的同时,实践团也密切关注其传承现状。在采访中,一位傩舞表演者面露忧色,“传承傩真的很困难,因为好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学习这个,我们也不会使用互联网,也不知道怎么来宣传,只能靠政府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石邮村调研时与村民的合照供图周灏然  
  困扰传承人的不仅是技艺后继乏人,傩文化的推广同样让他们犯了难。当下,傩戏的演出场景仍停留在传统祭祀的框架内,仅有少数文旅活动会尝试融入,创新发展始终难以突破瓶颈。“我们也想创新,可不知道咋把老祖宗的东西和现代审美结合,担心改多了丢了魂,改少了没人看”,传承人的无奈,道出了众多非遗项目在传统与创新间挣扎的共性难题。他恳切期盼,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傩文化传承,用青春力量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