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乡音根脉:三下乡青年走进莆仙戏的传承现场
青春步履,丈量非遗沃土;千年乡音,探寻时代回响。福建中医药大学星火传承实践团走进莆田莆仙大剧院,深入国家级非遗莆仙戏的传承核心。水袖翩跹,丝竹铿锵,青年学子解码“听得懂的乡音,才叫家”的文化基因,记录新时代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
排练厅:汗水浇筑传承根——创新剧目《围墙边》排练正酣。汗珠砸落、二胡悠扬、旧戏服无声见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标语下,老艺术家眼中执着的光芒,正是莆仙戏深植八闽的文化之根。
座谈会:方言是戏的生命线——“戏是莆仙话的魂,话没了,戏就飘了。”莆仙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林春红林春红叩击戏本上的“莆仙话”,掷地有声。方言保护,是非遗存续的命脉。“进校园教念白”、“村口搭台演老戏”...点点星火,正汇聚成守护文化根脉的燎原之火。
村口戏台:乡音乡情最暖共鸣——老戏台前,藤椅竹凳围成一方天地。白发随唱腔轻晃,手指敲打节拍,老花镜后的目光紧追台上光影——这是乡音乡情最深的沉浸。
后台:接力传承之光——脂粉香中,技艺在接力。老师傅沉稳勾勒脸谱,少年目光专注学习身段。手把手的瞬间在镜中定格。抚过戏服精美绣纹,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悟:传承,是老艺人的倾囊相授,更是年轻一代眼中闪烁的热爱与接过衣钵的郑重。
实践落幕,使命启程。古朴戏台前,青春身影与历史梁柱在阳光下交织。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成果,更是“乡音永续,文脉长青”的坚定信念。正如林春红副书记所言:“只要有人听、有人学、有人传,莆仙戏这穿越千年的鼓点,必将在新时代的福建大地上,奏响更加铿锵有力的传承乐章!”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