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三下乡·青春赋活|南盛木雕焕新彩,“南木笙歌”绘就非遗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广东科技学院“南木笙歌”突击队
  盛夏七月,广东科技学院“南木笙歌”突击队奔赴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开展为期12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创意破圈+教育传承+深度调研”为核心路径,联动“高校-工坊-政府”多方力量,为南盛木雕非遗活化探寻新方向,让青春动能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脉络。
  创艺焕活:科技+艺术解锁非遗传播新范式
  为让南盛木雕走出“深巷”,突击队以创新手段打造多维传播矩阵,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在下西村等村落的墙面上,队员们将木雕工艺、文化故事绘制成生动墙绘,原本素净的墙面化作“会说话的非遗展板”;更引入AR互动识别技术,用手机扫描墙绘即可观看木雕技艺演示视频,让静态艺术瞬间“活”起来。
  团队还同步发力线上传播:在南药集市开展“非遗木雕沉浸式直播”,通过镜头带网友探访木雕作坊、见证一件木雕从木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自主设计“木雕精灵”IP及系列衍生品,以萌趣形象降低非遗认知门槛。从线下墙绘到线上直播,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多维度传播让南盛木雕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图为突击队队员在南药集市进行直播宣传木雕。苏洪平供图
  
  ▲图为突击队在下西村绘制墙绘。高浩乾供图

  课堂播火:“小小传承人”接续文脉薪火
  在南盛中学,突击队打造“理论+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非遗公益课堂,让木雕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课堂上,非遗传承人林广茂大师现场展示木雕技法,刻刀在木料上流转间,生动讲解“选料”“打坯”“修光”等核心工序;队员们则以趣味课件讲述南盛木雕的历史渊源、与当地民俗的关联,让学生们读懂技艺背后的文化底蕴。
  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实操环节:在传承人指导下,孩子们手握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木料上勾勒线条、打磨细节,虽然作品稚嫩,却满含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热爱。这场“小小传承人”培育计划,不仅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木雕魅力,更搭建起非遗传承的代际接力桥梁,让古老技艺有了青春传承者。
 
 ▲图为突击队队员、学生与传承人林广茂大师合影。高浩乾供图
 ▲图为突击队队员为学生讲解木雕历史。高浩乾供图

  调研筑基:深探非遗传承的“痛点”与“潜力”
  为让实践行动更具针对性,突击队深入南盛镇多个村落,开展全方位调研。队员们走访百余户村民、座谈党群代表,倾听大家对木雕文化的认知与期待;更扎根当地木雕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木雕匠人促膝长谈,详细记录技艺传承现状、产业发展瓶颈——从年轻传承人短缺、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脱节,到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都被纳入调研成果。
  通过系统梳理,团队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不仅清晰勾勒出南盛木雕的传承脉络,更针对性提出“技艺创新+IP赋能+电商拓销”的发展建议,为后续非遗活化行动打下坚实基础,让每一步实践都“靶向精准”。
  ▲图为突击队与料洞村村委罗洁冰主任合影。高浩乾供图

  青春答卷:多方协作绘就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
  此次“三下乡”实践,以“高校-工坊-政府”协作模式构建起非遗振兴合力:高校输出创意与人才,工坊提供技艺与资源,政府搭建平台与保障。对队员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实践历练,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认知之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意义;对南盛镇而言,突击队带来的不仅是传播热度,更探索出“传播破圈+教育扎根+产业赋能”的非遗活化新路径。

 ▲图为突击队在南盛镇北村进行实地调研。高浩乾供图
  当青春力量与千年非遗相遇,当创新思维融入乡村沃土,南盛木雕正以崭新姿态焕发生机,而“南木笙歌”突击队写下的青春答卷,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一抹亮眼的色彩。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