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盛夏七月,岭南大地绿意盎然。近日,广东科技学院组建的“绘彩河村”突击队,13名青年学子带着满腔热忱与专业画笔,走进东莞市道滘镇小河村,历时七天完成了一幅长达200米左右的主题墙绘作品。这面曾经斑驳的乡村旧墙,如今变身成为展现岭南文化魅力与乡村振兴成果的“艺术长廊”,为当地乡村风貌提升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此次“绘彩河村”实践活动,是广东科技学院积极响应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绘彩河村”突击队前往小河村 黄嘉杰供图
“绘彩河村”突击队队长、广东科技学院2024级学生何丽茹介绍,在活动正式启动前,突击队用了几天时间开展前期调研。队员们兵分两路,一路在线上与小河村村委会,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干部等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小河村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百千万工程”推进以来村里的变化;另一路则穿梭在小河村的街巷之间,走访村民家中,倾听村民们口中的“家乡记忆”,记录下龙舟码、稻田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场景。
“村里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特别热闹,家家户户都会去河边加油助威,这个场景一定要画进去”“舞麒麟是咱们村的非遗项目,逢年过节都要表演,得让更多人知道。”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为突击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突击队最终确定了墙绘的创作方向:以“岭南风情+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分为“民俗文化”“丰收喜悦”“百千万工程成果”三个篇章,将龙舟竞渡、舞麒麟等岭南特色元素,与“小河村美,百千万工程惠。小河村兴,百千万工程利”等宣传标语有机融合,让墙绘不仅成为一道风景线,更成为传递乡村文化、展现政策成效的“可视化载体”。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绘彩河村”突击队队员与村民交流 冯君仪供图
7月的岭南高温多雨,突击队面临颜料补给、蚊虫侵扰等多重挑战。面对困难,突击队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调整策略。为避开高温时段,队员们制定了“早出晚归”的工作模式:每天清晨6点准时集合,趁着凉爽的天气抓紧绘画;上午10点后气温升高,便暂停户外作业,回到公寓整理素材、调整设计方案;下午2点以后,再重新回到墙前继续创作,常常忙碌到晚上8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为应对突发降雨,队员们提前准备了多块大型防水布,每次看到天气突变,大家就立刻分工合作,迅速用防水布将未完成的墙绘覆盖好,避免颜料被雨水破坏。期间,小河村村民主动提供帮助,不仅开放场地作为临时“物资驿站”,还为队员们送来饮用水,助力墙绘顺利推进。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绘彩河村”突击队队员正在绘画 黄嘉杰供图
测量墙体阶段,队员们用卷尺仔细测量每一段墙面的长度、高度,根据墙面尺寸调整设计图纸,确保画面比例协调;勾勒线稿阶段,大家踩着梯子,拿着粉笔在墙面上一点点勾勒出人物、龙舟等图案的轮廓,遇到复杂的图案,还会反复修改调整;铺设色块阶段,队员们按照设计好的颜色搭配,用滚筒、刷子将颜料均匀地涂抹在墙面上,为了保证颜色饱满,部分区域还需要涂刷两到三遍;细节完善阶段,大家蹲在墙前,用细小的画笔描绘出龙舟上的鳞片、人物的表情、稻田里的稻穗等细节,让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最后,为了让墙绘能够长期保存,抵御风雨侵蚀,队员们还专门涂刷了一层罩面漆,让整个墙绘看起来更加光亮整洁。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绘彩河村”突击队队员与带队老师盖防水布 陈雨轩供图
广东科技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绘彩河村”的实践活动是学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乡”的一次具体探索。活动中,13名青年学子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用画笔描绘乡村之美、传递文化之韵,既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也为小河村的乡村风貌提升和文化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
据了解,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启动以来,全省各高校积极响应,组建了数千支突击队,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等领域开展实践服务。广东科技学院“绘彩河村”突击队的实践,正是其中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些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以青春笔触为岭南乡村描绘出一幅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画卷。
广东科技学院“绘彩河村”突击队的合影 黄嘉杰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