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一片叶子:黄杜村的因地制宜发展经验——采访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
  访谈目的
  本次访问安吉黄杜村村委会在职人员,旨在深入了解黄杜村在乡村发展进程中的实际情况。黄杜村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其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村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备受关注。我们希望通过与在职人员的交流,详细知晓村子发展的整体规划、取得的显著成效、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探寻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创新举措以及背后的故事,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模式,也为更全面地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第一手资料,进而更好地展现黄杜村在新时代乡村发展中的活力与风采。
  基本信息:
  姓名:钱婧
  性别:女
  现工作单位:黄杜村村民委员会
  
  访谈记录
  问:钱老师您好,我们知道,黄杜村从21世纪80年代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发展成如今的中国白茶第一村,这期间经历的巨大的转变,能和我们具体讲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村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吗?
  答:首先,困难它就是可能是资金上面的,因为我们最穷就是穷在钱嘛。但是我们以前是种板栗种辣椒的嘛,我们甚至为了转变就是从仙居引进的他们的大杨梅。但是因为水土不一样,收成还是一般般。对于农户来说,就是如何通过某什么哪种农作物,或者通过什么经济作物才能更快的致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当时。
  
  问:1995年白茶下山是黄渡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村民对于转行种茶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那个时候还是非常保留怀疑态度。一个他们不知道这个茶叶做出来有没有人买,不知道他之后发展是怎么样子的。还有一个就是他们种植技术不知道怎么去种,对,还有一个就是他当时种植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啊。它不像那个杨梅树,你种在那就种在那了。它的维护成本很大,所以农户也是非常犹豫的。
  
  问:那村委会是怎样就是做工作让大家接受并投身这个产业的?
  答:那这个就首先是刚刚介绍到的那个盛阿林老支书,他是白天带头跑政策跑资金嘛,就是去上面争取我们的一个农户贷款,也是因为他们家自己种茶叶成功了之后,让大家看到这个茶叶。他们93年呃97年的时候种的,那个时候茶叶就600元一斤,它这样一个价格,那农户们看到了希望嘛,至少你种板栗种辣椒是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的。那然后他是让我们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种,那有人带头种了之后呢,那农户也会慢慢愿意接受这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经济作物。然后,并且他们贷款了之后,盛阿林老支书是给他们家做担保的。我也不怕说我收成不好,这个贷款还不上。也是因为这样子,增大了农户的他的一个信心。
  
  问:嗯嗯,那个就是从过去的贫困到现在,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上升了。呃,这样的发展成果背后,你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呃,是产业选择政策支持或者说村民的努力或者其他方面的吗
  答:那首先肯定是要有产业支持。你像97年的时候,乡党委将我们白茶产业作为高效农业进行一个重点推广嘛哈,首先在政策上面,我们是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之后,我们可以毫无顾忌,没有后顾之忧的去种啊。在政策还有资金还有土地上面,它都是可以支持我们的。因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村没有其他的农作物,全部都是种白茶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嘛。有的人说你们有种小麦,什么什么都没有。那在土地转化性质上面也是,肯定是上面帮呃,就是乡党委甚至是县政府帮助我们土地性质转换,让我们可以去种白茶。那其次是我们那个农户,他自己的艰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勤劳奋斗嘛,就是我们黄杜的一个精神,他种白茶其实很辛苦的,你茶苗种下去之后,你要根据天气要每天都要去浇水,然后要去除草。并且因为它不是有一些,你虽然说是可以通过无芯扦插,但是它成活率不是说百分之百的,然后你还要不定期的去补苗,然后等它长大了之后呢,你还要那个除草除虫害,还要看那个主要是雨水的问题。这些都是离不开我们农户的他的自己一个辛劳的。因为我们虽然说现在有无人机,比如说像这种技术上面的一个扩展嘛哈,但最主要的还是以我们人工为主的,包括打水就是洒水呀,还有那个农药啊,还有包括我们采摘,对,农户的辛苦也是离不开的。
  
  问:嗯,刚才我们就是下来的时候,我看到很多茶厂,然后还有就是这里几家那个茶的企业就是他们的运行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答:呃,我们这边其实很多茶厂包括雅思哈,它很多都是哦,我们大部分是以个体户为主嘛哈,销售方式其实大体都一样的,因为销售这么多年嘛,大家都有固定的客户,对还是以线下为主的,大部分是以线下,就是客户会自己到农场,或者是到我们的茶厂这边来看。他看到好喝,然后觉得品质不错,然后他自己就带回去了。
  
  问:那他们自己经营的那些茶厂也有那些很先进的设备吗?
  答:这些设备比如像雅思,它基本上就是这一类的设备啊,就是你们在雅思那个看的那种,像农户的话,他比如说可能色选机都没有啊,它也没有自动投选的这种机器,只有一些基础的。你要说特别高端的好像嗯,特别高端的好像也是这一类的,没有那个更加先进一点的了。
  
  问: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多吗?就是他们更愿意留乡种茶,是会选择外出发展,或者说村里对于这些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创业的支持政策。
  答:村里其实没有什么这个政策。主要还是那个乡政府和县里面对那个创业和支持,比如像一些贴息贷款或是无息贷款。那现在青年人其实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种茶还是我们这一父辈,这些老一辈的,他们他们劳作力为主,像我们年轻的话可能做一些售后,比如说帮他们销售啊,帮他们包装。因为现在,尤其是自媒体上面宣传嘛,还是年轻人会搞,因为我们茶叶茶季就搞这一个月,那接下来年轻人不忙的时候,就闲在家里嘛。所以一般还是自己弄,那个年轻人自己去外面找个班上,然后搞茶季的时候回来帮忙。嗯,还是这样子的,但是也有部分就是父辈老的嘛,也有回来接手茶产业的茶二代。对,也有个别就是会回来创业,比如说像那个集散中心后面有个贝贝文创,它就是那个研究生毕业回来之后自己创业的。
  
  问:呃,就是我们刚刚在茶园就是看到很多摄像头和传感器,就是这些大数据是怎么告诉茶农该浇水还是该防虫害的呢。
  答:因为你刚刚在大屏也看到它每一个数据显示它是有不同的区块的嘛,就是雨量归雨量,然后虫害归虫害,风向归风向,就是分开了之后呢,这个数据会非常精准的就是能看到,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就是农民信箱。我们很多事情都是直接通过农民信箱,就是大家农户都能收到这种消息。
  
  问:在这些呃智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给茶农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改变?
  答:那这个首先就是呃你这个监测了之后,农户会非常详细的知道它里面的一些数据报道,这对于我们茶叶品质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个依据嘛。就比如说,我看雨量比较少,最近雨量比较少,那我最近就要加大我这个嗯就是浇灌的次数了,因为浇灌的话,像地方呃那个海拔低的地方有滴灌嘛,那有些高的地方可能还是要拉一下水管之类的。因为没有每家每户它不一样,它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呃它不一样的这个浇灌水方式。那比如说像那个虫害检测到了大面积的虫害之后,我们就有些农户就知道我们该去撒农药了,因为你农户不可能说我每天都跑到山上去看一遍,因为有些农户他山很高,他每天爬山也很累的,尤其是夏天,对吧,也许这个时候就能帮助在家里的农户,就是说我知道我这个茶山该去管理了,尤其是在我们品质上面。比如说,客户拿到我们的茶叶,我们可以有数据的支持的给他们看。我们的施肥,我们的那个浇灌,还有我们的那个其他方面的,我们比如说土壤的酸碱程度啊,对我们这个白茶的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不是乱搞的。
  
  问:目前就是村子的智慧化建设还存在哪些挑战?比如说就是茶农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后期的维护成本等。
  答:对接受程度是也是现在非常高的了啊。维护成本确实也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我们的设备都是在户外的嘛哈,在户外一个是天气,一个是其实我们现在环境好了之后,有很多的就是野生动物对于这种设备的损害。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面积其实挺大的,没有办法做到全面的就是方方面面,每个角角落落都有这种设备。对,主要是这两方面。
  
  问:嗯,那未来就是还有哪些那种规划吗?就是关于智慧化建设
  答:未来的话那其实我们是有想过,因为我们现在采摘不都是人工采摘嘛哈,然后可以引进机器采摘,然后像我们那个除草啊,或者是包括上山,因为上山其实大部分走上去的嘛。虽然说有农户自己修的那个单轨道的一个小火车,有柴油那个发动的,但是就是之后,比如说像我们那个高海拔的一个农作物,能不能用我们的机械来代替?对,也是减少……因为农户,你爬上,尤其是我们茶季的时候,每年都有采茶工嗯。就是因为比如说摔一跤啊,或者是怎么样,就是受伤了。
  每年都有这样的例子,那我们可能嗯,最后技术好了之后,帮助他们更好的爬山,不用这样一脚一脚走上去了嘛。因为我们现在采茶工,他的年龄逐渐在上涨,以前还有二三十岁的,现在都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八七十多岁的也来。那对于他们这种就是体力,其实我们也是很担心的了,因为那有些坡度很高的,你一不小心摔下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对于我们农户还有采茶商,他本身都是一种伤害。
  
  问:黄杜村在发展茶旅茶旅融合产业的时候,坚持的是生态优先原则,呃,那么在平衡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村里是如何科学规划的
  答:生态保护是吧?生态保护这一块我不是特别清楚,因为我主要不是负责这一块的嘛。那生态保护我自己要像现在的话,我们每一年我们的环境整治它的费用是最高的。嗯,在上面的话。嗯,你们也看到了,我们过去了之后也有专人就是除草之类的,就是每年我们沿路沿线啊或者什么的,就是环境整治这个是首先第一个的,那其他的环境保护的话,嗯,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是有很多的一些外来侵害物种嘛,我们每年都要定期去那个除掉它的,不让它就是来损害我们的茶叶,就像那个加拿大一枝黄,这种其实我们这边也有的。嗯,生态保护这个相对来说呢,比如说像嗯电车接货车的话,我们目前还没有实施,因为这个山再下来你们看到也有一定的坡度。因为电车的话,可能它的那个牵引力不够,所以我们还是要用油车的。那其实现在的话,就是我尤其是我们村他自己那个农户自己电车是越来越多的了,你看,雅思他们门口那个都是他们自己搞的充电桩。
  问:2025年,黄杜村启动了顺庆茶溪谷生态农文旅项目和华明园茶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呃,这两个项目对于黄渡村未来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答:那首先,那个对于我们一整个景区,它的旅游业它是它在发展上面是提升了一个很大的一个,营销很大。因为我们在上海也看到,我们现在旅游业非常单一,就是看风景,拍照,然后喝奶茶,没有了,要么就是在茶摊那边,我买点茶叶回去看看,非常淡。顺庆茶溪谷生态农文旅项目和华明园茶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对于这个旅游业呢,会增加了很多新的体验项目,让大家能更深层次的,或者是亲身体验我们这个茶文化它是怎样一个运行的。比如说,他可以自己去手工炒制啊,就因为我们手工炒制不是也申请了安吉非遗计划嘛哈嗯,他可以自己手工炒制体验这个茶叶在自己手中是怎么形成的,能对于他喝的这杯茶有更深的感悟和感受。对,那这也是我们宣传茶文化的一种方式嘛,那也是同时带动更多的,比如说亲子之类的一个活动,增加人流量来我们这边。
  
  问:展望未来,黄渡村在呃就是比如说产业发展啊,生态保护乡村治理这些方面还有哪些长远的规划吗?
  答:乡村治理。现在乡村治理怎么说,嗯,也可以看到我们班子成员现在比较偏年轻化的嘛哈。我们希望接下来呢,就是有更多创新,或者是比如说依靠自媒体来帮助我们村,一个就是宣传我们的一个茶文化,一个就是来让大家知道我们就是我们村的一些运行机制。然后这些主要是为了引流嘛,那对于我们自己本身来说,我们的就是其实本身常住人口还是以老年人偏多了啊。那我们也希望就是用我们年轻的方式,让更让那些老年人对于我们很多政策上面,优惠政策有更简单更方便的一个措施。尤其是比如像一些老年食堂啊,像这种老年活动室啊,让他们能在村里就是能够嗯更加方便便捷啊,因为很多人,老年人,他其实不会开车嘛。那我们为在村里为他们解决吃住住行,还包括娱乐这一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要规划的。因为我们现在,尤其是像老年食堂,像西龙村,他们人口比较多,要么就是白茶街那边,他们已经实施了。像我们这边地方比较小,我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场地实施。因为其实也有很多老年人,因为他呃虽然说有儿女嘛,但儿女白天大部分还是在地铺啊,或者在外地上班,他们自己一个人,那他们也好比其实也有些村民过来问过我们这些问题的。嗯,因为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吃住,一个就是医疗这方面的。医疗的话,像反正我们是有卫生站的,但是我们每一年定期的,像这个老年人体检都还是要自己去西龙乡那边的。对,就希望之后嗯,那一块儿还有包括那种小孩子幼儿园他的教学,因为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很喜欢就是幼儿园都合并在一起了。我们村以前有一个的,现在也搬走了。那其实,你接送小孩子的话,又是一个距离问题了。
  
  澧泉安韵:谢谢老师今天与我们的交流,谢谢您!
  
  访谈总结
  本次对安吉黄杜村村委会在职人员的访谈,全面呈现了黄杜村从贫困乡村蜕变为“中国白茶第一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发展历程中,黄杜村曾面临资金匮乏、经济作物选择困境等难题。1995年白茶下山成为重要转折点,起初村民因销路、技术、成本等问题持怀疑态度,后在盛阿林老支书带头示范、党员干部引领及政策资金支持下,村民逐渐投身白茶产业。
  产业发展方面,政策支持、村民勤劳及产业聚焦是关键。白茶产业获乡党委重点推广,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得到保障,村民辛勤劳作推动产业发展。当前村内茶厂多为个体户,以线下销售为主,设备水平参差不齐。
  智慧化建设已在黄杜村茶园落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收集数据,经农民信箱告知茶农浇水、防虫害等信息,利于提升茶叶品质,但存在维护成本高、设备覆盖不全等挑战,未来计划引进机械采摘、除草等设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与风险。
  关于年轻人发展,村里虽无专项支持政策,但县乡有贴息或无息贷款。目前留乡年轻人较少,多在茶季返乡帮忙,部分“茶二代”接手产业或创业。
  茶旅融合产业坚持生态优先,每年投入高额环境整治费用,定期清除外来侵害物种。2025年启动的顺庆茶溪谷生态农文旅项目和华明园茶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将丰富旅游体验,助力茶文化宣传与引流。
  未来,黄杜村在乡村治理上拟借助自媒体宣传茶文化与村运行机制,规划解决老年人吃住、娱乐、医疗及儿童教育等问题,推动村子持续发展。
  
作者:澧泉安韵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科技之安韵社会调查实践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报告推荐
  • 踏寻红色印记,感悟革命精神——实践队走访新四军、八路军旧址
  • 共沐正义之光 传承红色基因——北京化工大学实践团赴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开展爱国主
  • 红色旧址行:从武汉军史遗迹看革命精神的传承
  •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丝路箱伴”团深入新东方国际货运码头探访
  •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钢铁为钥,探 “一带一路”:南财学子调研仁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