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留守儿童成长,既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亦是时代赋予的温暖担当。这不仅关乎孩子的童年陪伴与心灵滋养,更关乎教育机会的平等给予、亲情关爱的隔空传递,以及乡村未来人才发展的根基稳固与希望点亮 。
巢湖学院“我是小小实验郎”三下乡实践团队聚焦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成长需求,走进宿州市三八街道港利社区。围绕科学启蒙、心理陪伴等维度,开展趣味实验课堂、心灵树洞交流,以沉浸式、互动化活动,为孩子们填补成长空缺,点亮科学梦与温暖底色 。
需求调研:精准锚定活动坐标
在需求调研环节,志愿者通过随访孩子课余生活、访谈社区托管人员、整理家庭监护记录等途径,系统挖掘孩子们的认知好奇与探索潜力,经分析提炼形成科普适配方案,为科学活动落地锚定精准坐标。
科学探索是点亮童心的火种,活动期间,志愿者依托学科专长,悉心设计趣味实验模块,以可触可感的操作引导孩子们解码自然奇迹。在花朵染色实验中,当纯白花瓣缓缓晕染出斑斓色块时,孩子们惊喜的呼声里,悄然萌发了对科学世界的探知渴望 。
课程讲解:拆解科学原理与步骤
志愿者首先展示花朵结构示意图,指着花茎说明其导管运输水分的作用,细致讲解色素随水分扩散的原理,并用通俗语言拆解染色关键知识。为了让孩子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接着播放染色步骤分解视频,从斜剪花茎到调配色素水,一步步清晰演示操作细节。
在孩子们对染色实验的科学原理有了直观感受后,志愿者进而展示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同步讲解瓶内水与微生物的循环原理,说明这与植物吸水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体现。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目的是通过视觉与后续实操的双重体验,带领小朋友们渐渐步入科学的世界。
趣味实验:萌发科学探知渴望
志愿者们提前分工、各司其职:有的俯身耐心指导操作细节,尽心解答小朋友们的疑问;有的主动承担枝叶裁剪等较危险的工作,全程保障实验安全。大家默契配合,高效协助小朋友们稳步推进实验。
操作过程中,小朋友们始终充满好奇,盯着实验材料发问:“加入活性炭有什么作用呢?”“还要多久花朵才能染好啊~”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既藏着对自己作品成果的热切期待,也透着对科学原理刨根问底的探究心。
实践意义:科学与温暖共筑成长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宿州市三八街道港利社区的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送去了科学启蒙与贴心陪伴,更以花朵染色、生态瓶制作为载体,创新加入“实验成果分享会”,让孩子们举着染色彩花、捧着自制生态瓶讲述发现,在互动中深化认知。志愿者们通过调研精准对接需求,指导时还引导孩子联想生活——比如用染色原理解释蔬菜吸水,让科学扎根日常。这段充满活力与意义的旅程,既展现高校学子服务热忱,也让孩子们在分享与联想中触摸科学温度,更让这些与科学相伴的瞬间,化作童年里沉甸甸的收获,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发酵,成为他们眺望世界时眼里不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