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河南理工大学实践团联结“一老一小” 让温暖与传承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蝉鸣揉碎了盛夏的光影,河南理工大学“颐老趣伴,智绘童程”基层服务实践团带着创意与热忱,以独特视角和扎实行动,深入社区,在“一老一小”间搭建起温暖桥梁,让青春活力与岁月智慧交织碰撞,为基层服务注入全新活力,奏响一曲和谐动人的代际融合乐章。
一、以青春朝气暖桑榆:在陪伴里读懂岁月的分量
       作为联结“一老一小”的纽带,大学生的成长从来不是技能的叠加,而是在与老人的相处中,学会从岁月里提炼温度、从经历中汲取力量,最终成为既能接住老人故事、又能托举孩子好奇的“传承者”。和老人聊天时,从军爷爷的保家卫国路、王奶奶“教小孩读书最自豪”的坚守,成了最生动的“活教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时,瓷碗热气里混着他们对“安稳日子”的感慨,校园琐事与青春往事的闲谈,如慢茶回甘。青春的成长,正藏在这些与老人的双向温暖里,从“服务者”变成“共鸣者”,在传递活力的同时,也汲取着岁月沉淀的力量。
      所谓成长,不仅是向前奔跑,也是学会回望。爷爷的故事让“责任”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王奶奶的坚守让我们看见“热爱”能抵岁月漫长;而在递碗、倾听的细碎互动里,我们更明白:真正的尊重从不是单向的“慰问”,而是以平等之心承接岁月的馈赠——他们把过往铺成台阶,我们踩着这些台阶,更清楚该往何处去。
                                                                     (图为志愿者与老人聊天  刘梦冉摄)
二、用双向奔赴连代际:在传承里触摸文化的温度
      在时代洪流中,文化传承的关键从不是技艺的复刻,而是“老人愿倾囊、青年愿倾听”的真诚互动;而“字因被听才有魂”的感慨,更让他们领悟:自己既是文化的“接收者”,也是潜在的“传递者”。志愿者携笔墨拜访独居老人,古稀老先生以书画相授,兴之所至写下“神州”二字,一句“你们肯听,这字才有魂”,让慰问成了双向温暖的相遇。文化传承从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在“老人肯授、青年肯听”的真诚联结里延续生命力。这份领悟,也让他们更懂得如何以陪伴为桥,让老人的文化热忱成为联结“一老一小”的养分——既接住老一辈的“薪火”,也为日后引导孩子感知传统埋下种子。
       巧绘未来蓝图,传承手艺薪火。AI职业照绘制正酣,“我要当航天员”的童声里,屏幕上的“小医生”“小工程师”映着他们的憧憬——传统手艺与未来想象,在此刻温柔相遇。这既是联结“一老一小”的延伸,也是自我成长的注解:从倾听老人的岁月故事,到守护孩子的纯真向往,他们在传递温暖与希望的同时,也学会了用更细腻的视角理解代际需求,在“承老”与“启幼”的双重实践里,完成了从“参与者”到“赋能者”的成长。
       这次双线服务,一头连接老人的精神世界,一头点亮孩子的兴趣之光,老人的“过去”里藏着文明的根,孩子的“未来”里长着发展的芽,而我们这群年轻人,恰是那个俯身培土、抬头引航的摆渡人,在连接岁月与朝阳的过程中,终于懂得:真正的基层服务,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在代际的双向奔赴里,让文化有传承、让温暖有回响、让青春有落点。
                                                             (图为志愿者与独居老人合照  刘梦冉摄)

                                (图为志愿者与社区小朋友们进行职业照活动合影  刘梦冉摄)
三、借历史纽带架桥梁:在“一老一小”的联结里明晰青春的坐标
       老人的岁月里藏着历史的“根”,孩子的成长需要“根”的滋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传递“根”的纽带。实践团队走进焦作市博物馆和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山阳陶罐、汉墓彩陶仓楼、南水北调史料等展陈,让队员触摸到文明脉络,也为后续行动积累了养分。团队员们将“静态历史”化作社区互动纽带:老人把文物故事融进经历,让历史有温度;孩子用提问勾连古今,让传统有新意,老幼因历史共鸣,代际距离消弭。

                                                  (图为市博物馆中刘会来旧物  刘梦冉摄)
       在博物馆汲取的历史养分,因“一老一小”有了落地的意义:从单纯的“历史学习者”,变成串联老人与孩子的“文化桥梁”。他们不仅学会了用更鲜活的方式传递文明,更在见证老人的岁月被珍视、孩子的好奇被点燃的过程中,读懂了青春的价值:让历史在代际对话中延续,让自己在服务中完成从“知”到“行”的蜕变。

                                                     (图为志愿者在国家方志馆前合影留念  魏洁摄)

                                              (图为志愿者携社区小朋友慰问老人  刘梦冉摄)
     “一老一小”本就是文化传承的两极——老人是历史的亲历者,孩子是未来的传承者,而我们恰是串联两极的“桥梁”。在引导老人回忆、解答孩子提问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服务者”,而是见证了历史如何借由代际对话获得新生。青春的价值,正在于让老人的岁月故事被珍视、让孩子的文化好奇被点燃,在“一老一小”的双向滋养里,让文明的脉络始终鲜活。
       从“爱壹家”里太极拳表演带来的“岁月与活力的共振”到独居老人笔墨间“墨香与陪伴的交织”;从孩子们对AI画像里的未来憧憬到博物馆“静态历史”在社区“动态互动”中生长,这场实践让“代际交融”有了具体模样,让“社区新生”有了生动注脚。这场实践让“代际交融”有了具体模样,更让大学生在躬身实践中触摸成长的本质,在服务他人时照见自我,在扎根大地时找到方向。
作者:李烁楠 刘梦冉 魏洁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颐老趣伴,智绘童程”实践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科普添趣味 作业暖童心——河图之“Mg”实践团黄家铺社区微生态赋能行动
  • 丹河示范园探秘:雄蜂授粉、天敌治虫,绿色双A蔬菜这样炼成
  • 山东学子三下乡:探秘智慧菜园,青春力量助农兴
  • 长安大学学子寻访格尔木七旬老党员,共悟“两路”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 山东学子三下乡:探寻寿光农业科技,领略智慧种植魅力
  • 指尖捻茶香,岁月谱和弦
  • 茶乡耕绿梦,叶间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