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带着夏蝉的鸣唱,掠过马郢村的田野、拂过“读蔬”夏令营的窗沿、穿过非遗体验的工坊、又漫过村民院落的篱笆——最终,轻轻落在了老人们的笑脸上,一场以“关爱留守老人、助力银龄生活”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温情铺展。
解码志愿路径 弥合银龄“数字鸿沟”
7月9日上午,实践团成员首先采访了当地志愿服务队队长孙涛。作为2017年放弃城市工作、毅然返乡创业的85后青年,孙涛不仅是“长丰好人”荣誉获得者,更是马郢“美好乡村”计划的关键推动者,他热情地分享了服务队在关爱村民(尤其是老年群体)、推动乡村互助方面的发展历程,其‘扎根乡土、贴近需求’的服务经验,为实践团后续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是本次“三下乡”实践的核心调研目标。下午,团队成员分组进行调研,对老人进行了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面对面访谈。调研发现,尽管智能手机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但实际运用能力普遍薄弱,问题集中显现。
“孩子给买了新手机,可除了接打电话,其他功能基本不会用。”80岁的王奶奶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困扰他们的主要痛点集中在:操作界面复杂易混淆导致畏难情绪;担心误触扣费或泄露隐私;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存疑;以及对常用APP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多位老人反映,虽有子女偶尔指导,但缺乏系统、耐心且常态化的日常支持。
智学手机筑防线 银发乐享温情
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兵分两路深入马郢村:一队成员受“读蔬”夏令营的邀请,部分队员协助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趣味互动与排练,用活力与欢笑陪伴孩子们成长;另一部分成员则与淮南师范学院的同学们汇合,共同开展非遗手工体验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制作艾草锤、绘制漆扇,在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中,不仅让大家感受了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在协作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通过沉浸式互动为老人们带来了精神愉悦与情感陪伴。
7月10日晚,一场热闹温馨的文艺晚会在马郢村拉开帷幕。团队成员的热情表演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晚会的压轴环节,团队成员徐鑫玉化身“科普小讲师”,结合真实案例为老人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防诈骗小课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及防范技巧;同时,还耐心细致地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如视频通话、健康码查询、线上缴费等,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适应智能生活。晚会结束后,团队成员为老人们逐一分发艾草锤和漆扇。老人们收到礼物后,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感激之情。随后,团队成员还与老人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与经历,现场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的氛围。
青春入户传真情 夕阳暖心享关怀
活动尾声,团队部分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孙瑞景家中进行采访。孙瑞景热情地向成员们讲述着村庄变迁中‘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的故事,分享着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其他成员则继续穿梭在村子里,深入村民家中,与留守老人们亲切交谈,他们详细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了解老人们在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和困难,帮忙打扫庭院、整理家务,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
此次马郢村之行,巢湖学院启明星心理协会的成员们收获颇丰。通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团队不仅全面掌握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更深刻体会到他们在数字适应、情感陪伴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后续,团队将根据此次调研结果,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关爱方案,通过定期陪伴、心理疏导、情绪互动等形式,持续为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