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蓬勃,梦想熠熠。7月下旬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郑”好乡见•振兴风华实践团来到了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从荒地到景区,从传统村落to网红打卡地,泰山村的蜕变是河南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而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也让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读懂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重量与温度。
旅游产业为基的升级之路 “以前村里就几间老房子,现在成了游客排队来的‘网红地’!”千稼集景区里,正在打理特色小吃摊的村民李大哥笑着向队员们介绍。实践队看到,这里不仅还原了老郑州的市井风貌,还串联起民俗表演、亲子乐园、农产品市集等多元场景,形成了“一日游”“周末游”的完整旅游链条。
景区负责人告诉队员们,泰山村以千稼集为核心,已开发出“农耕体验”“红色研学”“夜间灯光秀”等10余个特色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不止是看风景,更是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消费起来。”如今,村里的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村民们开餐馆、卖特产,实实在在分享着旅游产业的红利。
图为千稼集景区夜晚游客场景。张智启 供图
民俗文化的新生之路 红糖铺里,老师傅熬糖的手艺代代相传;辣椒坊内,鲜红的辣椒在石臼里被捣碎,香气扑鼻。 “以前手艺换温饱,现在换的是游客的笑脸。”一位村民笑着说道。在这里,老手艺不再是濒临失传的记忆,而是乡村振兴的鲜活载体。据了解,泰山村已培育出10余个民俗文化创业项目,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走访中,实践队员们看到不少村民在景区内经营着特色小吃、手工艺品摊位。“以前种地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现在在景区卖凉皮,旺季一个月就能挣上万块。”村民王大姐的话里满是喜悦。从传统农业到文旅融合,泰山村用“景区+农户”的模式,让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体验传统工艺场景。张智启 供图
队员赵梓亦、郑倩梓在村民的辣椒合作社切身体会了如何磨辣椒,制作辣椒的过程。“这石磨盘超级重!”传统制法虽操作不易,但村民们仍传承着“原汁原味”的工艺。
“泰山经验”的振兴之路 “单靠一个产业走不远,多业态融合才能行稳致远。”泰山村村委会书记在采访中强调。她介绍,村里坚持“党建引领、多业融合”,以旅游聚人气、以康养延链条、以培训强能力,让三个产业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游客可以白天逛景区、下午学技能、晚上住康养民宿,形成“吃住行游+康养学”的闭环消费场景。
“从2016年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我们在不断的改变,也不断学习吸引年轻人的东西。”书记指着规划图告诉队员们,“下一步,我们还要把你们音乐学院的资源引进来,搞点‘音乐疗愈’‘民俗音乐会’,让业态更丰富!”这番话让队员们兴奋不已,纷纷表示愿意发挥专业所长,为泰山村的产业融合出一份力。
图为采访村委会书记场景。张智启 供图
“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我们或许可以用音乐、舞蹈为乡村振兴赋能,比如创作具有中原民俗特色的歌曲,编创具有民俗特色舞蹈,让更多人听到泰山村的故事。”实践队队长张熙源的话,道出了队员们的思考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留念。张智启 供图
这场实践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更让大家明白:乡村的未来,藏在产业的创新里,更藏在一代代人的实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