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心有所‘暑’不负所‘托’”基层服务践行团11人走进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开展为期十五天的暑期支教。在此过程中团队采用沉浸式互动课堂形式,立足文化美育,为四十余名小学生带来了生动的乡村支教课堂。
实践团大合照与各项活动瞬间
一、文化浸润 团队成员以“当日是大暑”为切入点进入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学习,以互动式课堂的形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共同探讨每个节气的传统习俗与意义,执笔共绘二十四节气手抄报;当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庄孩童思想发生碰撞;当茶文化、中国汉字发展、徐州地理变迁历史等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当团队成员身着马面裙讲解马面与汉服的异同、深挖中华传统服饰时,孩子们眼中一闪而过的光芒让我们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止于简单的口述,孩子们眼底埋藏的对知识的渴求是我们支教的动力源泉。
实践团成员文化宣讲瞬间
寓学于乐,我们团队坚信知识远不止于书本,于是我们带领小朋友们借助绘制手抄报、编织红色手绳、折纸游戏等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通过绘制折叠画、制作扭扭棒等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行书法训练以培养孩子们的书写能力。
折叠画成果展示
二、非遗小课堂 为了让非遗知识贴近生活便于孩子们理解,我们特意制作了童趣满满的演绎文稿,搭配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讲解着当地马庄香包、徐州非遗剪纸与湖南湘绣的历史与特点等,配合动画演示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孩子们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图4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一同体验湘绣
小老师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绕绳、打结,用彩色丝线在布上勾勒简单图案。尽管孩子们有的绳结不够规整,有的针脚不够均匀,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完成作品时的雀跃,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最纯真的力量。当一张张逼真的脸谱、一幅幅非遗扎染作品、一面面湘绣荷花团扇等在小朋友们手中诞生,我们立志在孩子们心底埋下一颗探索非遗的种子。
三、贾“望”书途童阅润心 团队购买二十余本《闪闪的红星》供小朋友们阅读,小朋友们捧着崭新的书露出开心的笑容,不时翻开看两眼。为确保不同年龄的小朋友都能够读懂其中的内容理解书籍背后的深刻含义,团队组织观看《闪闪的红星》电影,开展《闪闪的红星》导读课。
《闪闪的红星》导读课瞬间
团队举办“奇妙书海探险”读书分享会,讲述趣味故事,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暑期阅读计划,每天分组师生共读一本书,摘录书中好词好句好段,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好书盲盒”活动与“诗词接龙”“飞花令”竞赛更是让孩子们热情高涨,最终评选“诵读小达人”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故事创编大赛”激发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写作魔法课”中团队成员一对二批改指导学生作品,优秀作品还被制作成班级文集,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成就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补充教授书外知识,以《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对父亲的“孝道”、群众之间的“仁爱”、革命信念与“自强不息”为切入点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王杰精神、志愿者精神等。
我们还发放了“家庭阅读打卡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书,让阅读成为连接家庭的温馨纽带。愿待暑期终章,这些活动能在孩子们心间种下阅读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
四、安全知识科普 除此之外,团队还以世界防溺水日为切入点讲解防溺水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科普、保护眼睛知识科普等以保证孩子们身心健康。

实践团成员与马庄村暑托班小学生合影留念
活动尾声,我们与孩子们拍下了一张温馨的大合照。照片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洋溢着笑容,手中的扭扭棒、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心中的爱国情怀成为这个夏天最特别的纪念。这个暑假,我们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我们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知识,更在陪伴中收获了最纯粹的感动。愿这份夏日的美好记忆,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