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深化生态认知、践行责任担当,东北林业大学“下乡吧!化小资”社会实践团队,怀揣对生态保护的热忱,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15日前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镇满族村,围绕水资源保护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专业行动守护乡土水源,用青春力量传递生态理念。
一、采样检测,以科学数据锚定生态底数
团队成员首站深入扎龙镇满族村周边河流、湖泊等关键水域,遵循“多点覆盖、精准定位”原则采集水样。每只采样塑料瓶均清晰标注采集时间、具体点位及周边环境特征,确保样本具备“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随后,在临时搭建的检测点内,成员们运用专业仪器,逐一测量水样的pH值、溶解氧、硬度等核心指标,并细致记录数据。
检测结果显示,多数水样指标符合区域水资源标准,印证了当地基础生态保护的成效;但个别水样存在的异常数据,也让团队深刻意识到,扎龙镇满族村的水资源保护仍需持续发力。此次科学检测不仅为后续生态保护建议提供了数据支撑,更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生态保护需以科学为基”的认知。
(团队成员在湖边取水样)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检测水样)
二、调研科普,以双向互动传递保护理念 为精准掌握当地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认知现状,团队采取“走村入户”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累计覆盖20余户村民。调研过程中,成员们耐心倾听村民对日常用水、水源保护的真实感受与实际需求——从“井水是否够用”的关切,到“如何防治水污染”的疑问,每一份问卷都承载着村民对水资源的重视与期盼,也为团队后续科普宣传找准了“发力点”。
结合调研结果,团队在扎龙镇满族村村委会开展水资源保护科普活动。通过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组织“节水小知识”趣味问答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家庭节水技巧”“农业污水防治要点”等内容。活动现场,村民们积极参与互动,不少人主动询问日常护水方法,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在轻松氛围中悄然传递。
(团队与村支部人员沟通)
(村民填写调查问卷)
(成员在宣传净水知识)
三、田间研学,以乡土实践深化生态认知 团队走进村内田间地头,实地观察水资源与农林生产的紧密关联。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养殖牲畜的饮用井水与农田灌溉水渠相互连通,作物生长、牛羊养殖均高度依赖稳定的水源供给。“水好,庄稼才能长得旺,牛羊才能养得壮”,村民朴实的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水资源不仅是生态之基,更是扎龙镇满族村农林发展的“生计命脉”,保护水源就是守护村民的生活根基。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前往徐秀娟故居。墙上悬挂的老照片、展柜中陈列的生前日记,生动讲述着徐秀娟为保护丹顶鹤、守护扎龙湿地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爱鸟护鹤、守护自然”的精神,让团队成员深受震撼——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坚守。此次研学,让团队对“水资源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成员在徐秀娟故居与游客交流)
(成员走进田间地头)
生态兴则乡村兴,水源清则民生安。此次扎龙镇满族村实践,让“下乡吧!化小资”团队在科学检测、基层调研与乡土研学中,既积累了水资源保护的实践经验,更坚定了“以青春之力护生态、以专业之能助振兴”的信念。未来,团队将持续总结实践成果,把基层生态保护的需求与专业知识结合,用更多实干行动答好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青春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