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冀皖探非遗,皮影寻芳踪——赴唐山、宣城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杨璨玮 杨梦琪 董书博
  —寻根水东古镇,探秘皖南皮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2日至7月8日,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冀皖探非遗,皮影寻芳踪”实践小分队赴安徽省宣城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寻根:千年皮影里的文化密码
  
  团队以“南北皮影对话”为切入点,深入水东古镇、皖南皮影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传承人访谈等形式,探寻宣城皮影的艺术魅力与当代价值,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宣州区水东镇皖南皮影博物馆,在馆长带领下观摩明清时期皮影文物,了解其“选皮—雕刻—上色—装订”的72道制作工序。宣城皮影的纹样灵感来自徽派建筑雕花,一刀一刻皆是文化密码。
  
  为让调研同学能够感受到皮影艺术的动态魅力,次日传承人何泽华老师特意为同学们安排表演经典剧目《武松打虎》。灯光摇曳间,皮影人物在幕布上翻飞起舞,黄梅调唱腔悠扬婉转,引得观众连连喝彩。演出结束后,队员们采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泽华老师,他坦言:“现在愿意学皮影的年轻人太少,但我们在尝试用短视频推广,让老手艺‘破圈’。”这番话让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
  
  创新: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
  
  7月5日,在泾县宣纸文化园,团队参与皮影制作工坊实践,亲手体验宣纸拓印、矿物颜料上色等工艺。队员纷纷感叹:“一张皮影需雕刻上万刀,现代科技虽能提速,但手工的温度无可替代。”调研中,团队发现宣城皮影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市场萎缩等问题,但当地通过“非遗进校园”“文旅融合”等举措积极破局。例如,水东镇朝阳河大道开设皮影涂色互动区,吸引亲子家庭体验迷你戏台操作,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范例。
  
  7月6日,团队还走访宣城市文化局与非遗传习中心,发放问卷200余份。数据显示,70%受访者认为皮影文化“需创新传播形式”,而短视频、沉浸式演出成为青年群体最期待的转型方向。基于此,团队提出“数字化档案建设”“皮影IP开发”等建议,并计划制作《南北皮影对话》系列短视频,用青年语态讲好传统故事。
  
  聚力: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活动尾声,团队将此次实践感悟提交当地部门及新闻媒体,获高度认可。指导老师陶雨萍表示:“非遗传承需要‘Z世代’的创造力,这次实践既是文化寻根,也是青年与传统的深情对话。”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校园展览、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扩大宣城皮影的影响力,让千年光影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据悉,团队后续将通过校园展览、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让皮影艺术从历史光影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讯员、作者:杨璨玮、杨梦琪、董书博
  团队负责人:杨璨玮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