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三下乡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星光下的推普课堂与山乡欢歌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讯(2025年7月5日)当暮色温柔地笼罩了安山村错落的屋舍,村头小院子里却前所未有地亮堂与热闹起来。一串彩灯在屋檐下闪烁,一群年轻的大学生穿梭忙碌,调试着便携音响,在地上用粉笔画着方格,整理着几根长长的跳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新奇与温暖的氛围。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紧锣密鼓准备,终于迎来了这个特别的夜晚——一场专为安山村乡亲们定制的“星光推普夜”活动,将知识传递与欢乐互动编织进山村的夏夜。白昼里的忙碌序曲清晨的阳光刚刚照亮安山村,实践队员们便早早集合,开始了为夜晚活动“量身定制”的准备工作。他们的目标明确:既要确保普通话教学的清晰有效,又要让活动充满吸引力,真正点燃村民们的参与热情。这份用心,渗透在每一个细节的准备里。
课堂的“星光”布景:没有现成的教室,小院子就是天然课堂。组长们拿凳子,细心擦拭干净。最费心思的是教学用具。没有投影仪,没有多媒体,只有一个临时的小黑板。为了让拼音更直观,他们甚至在卡片上画上夸张的嘴巴形状示意图,标注发音要点。调试好携带的蓝牙音箱和话筒,确保声音能清晰覆盖整个场地。
傍晚时分,饭菜的香气还未完全散去,村民们便三三两两,扶老携幼,带着好奇与笑意,向亮起彩灯的小院子汇聚而来。孩子们跑在最前面,围着地上的跳房子格子兴奋地指指点点。看到这么多乡亲到来,队员们既紧张又激动。在简单的欢迎和介绍后,“星光推普夜”正式开场!
“课堂”搬到星光下,教学环节由指导老师主讲。她站在挂满自制卡片的“讲台”前,笑容灿烂,声音洪亮:“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晚上好!今晚,我们一起学学‘普通话’,就是大家电视里常听到的那种好听的话!起初有些拘谨的村民们,在轻松的氛围和指导老师的生动的示范下,渐渐放开,跟着念起来,声音由小变大,小院子响起一片参差不齐却充满热情的跟读声,夹杂着善意的笑声。

(图注:实践队队员线下教学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教学告一段落,音乐响起,实践队员们排好队形,为村民们献上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虽然并非专业水准,但那份青春的真诚与热情,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少村民轻声跟着哼唱熟悉的旋律。唱罢,队员们没有停下,主持人笑着宣布:“现在,我们要向安山村的老师们学习啦!”接着,队员们略显生涩但满怀敬意地唱起了白天刚学会的那几句当地山歌调子。熟悉的乡音旋律从大学生口中唱出,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几位会唱的老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接着唱了下去,歌声悠扬,回荡在夏夜的山谷。这一刻,语言的隔阂仿佛消融,只剩下旋律传递的共同情感。

(图注:实践队与村民合唱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跳绳比赛将气氛推向高潮。长长的麻绳甩动起来,“啪啪”地敲打着地面。孩子们身轻如燕,一口气能跳几十个,用普通话大声数着“1!2!3!……”。几位大叔也来了兴致,笨拙却努力地尝试,跳得气喘吁吁,数数声引来善意的哄笑和鼓励的掌声。整个小广场沸腾了,笑声、欢呼声、数数声、歌声、绳子的甩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安山村这个夏夜最动人的交响曲。
活动接近尾声,但村民们意犹未尽。实践队员们将准备好的礼物、印有同学们亲手做的手工艺品加工的帽子和手提袋作为纪念品和奖品分发给大家。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这声“谢谢”,胜过千言万语。

(图注:实践队成员与村民做游戏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彩灯依旧温柔地闪烁着,照亮了村民们带着笑意和收获的脸庞,也照亮了大学生们疲惫却无比满足的面容。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用真诚与创意,将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在星光之下、欢歌笑语之中。他们证明,知识的传递可以没有高墙,学习的热情可以在最朴素的互动中被点燃。那回荡在广场上的朗朗诵读声、欢快的数数声、嘹亮的歌声,以及那声带着乡音却无比清晰的“谢谢”,共同构成了这个夏夜最珍贵的回响。这份在星光与笑语中凝结的情谊,这份在歌声中悄然传递的语言力量,如同山间的清泉,必将浸润安山村的土地,流向更广阔的交流天地。星光会隐去,但心间种下的种子,将在未来悄然萌发。
(通讯员王克群,刘嘉馨,邓安琦,刘欢,向美霞,代远艳,杜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