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深入榆中县调研 探寻黄土高原耕地撂荒治理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深入榆中县调研 探寻黄土高原耕地撂荒治理之道
2025 年 7 月 13 日至 14 日,兰州理工大学 “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 实践调研团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火家圈村,开展为期两天的耕地撂荒现状调研。此次实践旨在实地验证卫星遥感技术对撂荒耕地的识别精度,探究黄土高原地区耕地撂荒成因及治理潜力,为守护耕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参考。
 
清晨 6:30,实践团成员在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西门集合,团队负责人任新洁仔细核查无人机、遥感数据采集终端、笔记本电脑、调查问卷等调研设备及物资清单,指导老师周孝明着重强调了实地调研的安全注意事项与技术要点。带着对黄土高原耕地现状的好奇与保护耕地的责任,成员们乘坐大巴前往调研目的地。
 
上午 8:00 左右,考虑到中午天气炎热,团队提前抵达火家圈村。周孝明再次强调安全问题,并向成员们讲述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与土地的深厚羁绊,阐释国家粮食安全观。他提到,西北地区耕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撂荒,易引发土壤退化、有机质流失、沙化等问题,不仅破坏当地农业生态,还会使耕地资源难以恢复,而保护耕地、防止撂荒是实现粮食长期安全的重要前提。随后,团队成员围成一圈,围绕一圈,围绕调研重点与方法展开讨论学习。
 
下午 14:00 至 17:00,团队分为两组开展田间实地考察。技术组(邹雷鸣、黄蓉等)携带设备深入撂荒地块,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高清影像,同步记录地块坐标、土壤质地(沙质 / 黏质)、植被覆盖度等信息;访谈组(任新洁、骆琦等)则走访周边农户,询问耕地撂荒原因、复耕意愿及政策需求。农户王大爷指着一片长满杂草的坡地无奈地说:“这块地种一年收不了几百斤,还得靠天吃饭,不如出去打工划算。”
 
晚上 19:30 至 22:00,返回驻地后,团队召开临时会议。康红飞整理当日拍摄的影像资料,余小霞统计访谈问卷数据,任新洁带领技术成员初步比对卫星遥感影像与实地地块的匹配度。大家围绕 “如何通过 Savitzky-Golay 算法优化撂荒耕地识别精度” 展开热烈讨论,并确定次日重点调研灌溉设施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7 月 14 日上午 8:00 至 11:00,团队前往当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考察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的应用效果。示范区负责人介绍:“通过‘政府补贴 + 合作社运营’模式,这片曾撂荒的 200 亩地已实现规模化种植,亩产提高 30%。” 技术组同步采集示范区的遥感数据,与前一日的撂荒地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中午 12:00 至 13:30,在当地农户家的小院里,指导老师带领任新洁、骆琦向村民发放《耕地保护与复耕政策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撂荒耕地的危害及遥感监测对精准施策的作用,同时询问村民家中耕地的种植情况以及产量收入情况。

下午 14:00 至 16:00,团队与村委会再次沟通,提交初步调研反馈,如建议优先对近村撂荒地开展复耕试点,并收集当地近 5 年的耕地统计报表。16 时,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数据与感悟启程返回学校,途中仍在热烈讨论当日发现的 “撂荒地块与灌溉距离正相关” 等现象。

 
此次调研发现,火家圈村撂荒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23%,集中分布在坡度>15° 的坡地及距水源地 1 公里以上的地块,撂荒类型以 “劳动力流失型” 为主(占 70%),其次为 “土壤退化型”(盐碱化、沙化,占 20%)。技术应用方面,无人机航拍影像与卫星遥感数据比对显示,撂荒地块的 “植被覆盖度<10%”“土壤裸露度>80%” 为显著特征,与实验室模型吻合度达 85%,但因农作物收获后短期裸露地块的干扰,模型需进一步优化。农户需求上,80% 受访农户希望政府提供 “机械化耕作补贴” 和 “特色作物种植指导”,年轻农户更关注 “耕地流转收益” 和 “返乡创业政策支持”。
 
接下来,团队将结合本次实地数据,优化 Savitzky-Golay 滤波算法,提高撂荒耕地识别精度;整理访谈记录,形成《黄土高原撂荒耕地农户意愿调查报告》;制作 “耕地保护” 科普视频,通过中青校园等平台推广,呼吁社会关注耕地保护问题。
 
(通讯员 任新洁 骆琦)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淮畔星火映初心,青春筑梦祭英魂
  • 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2025年7月12到17号,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淮畔星火,淮水丹心”
  • 三下乡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