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西农学子三下乡 | 科技兴农富岔鞍,青年继志振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大连市实践队
2025年7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大连市实践队前往大连市岔鞍村,与前党委书记于同志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围绕农业技术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精准扶贫实践及青年责任担当等主题展开。

图为调研队队员与于同志合影。供图 赵若彤

技术革新:农业现代化的破局之道
于书记向团队介绍了其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具体实践。他引进了全球50余个樱桃品种,通过免费向困难农户发放优质种苗的方式,帮助农户提高种植效益。在栽培技术方面,于书记开发了树形控制技术,使果树能够在3年结果、5年丰产,相比传统方法缩短了近一半的周期。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于书记针对红颈天牛危害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他研发的长效药剂目前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预计防效可维持3至5年。于书记表示,19岁开始从事农业工作,至今在农业种植方面积累了三十多年的经验,始终专注于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

图为于书记为队员们讲述其引进樱桃品种的实践案例 。供图 赵若彤

组织重塑:基层治理的岔鞍经验
访谈中,于书记回顾了其重建基层组织的具体做法。面对复杂的村情,他制定了三项基本原则:严格管理集体财物、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禁止采用暴力治理手段。通过成立党支部,于书记用半年时间实现了村民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支持配合。
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于书记建立了“集体经济反哺民生”的运作模式。村集体将土地承包收益投入民生工程,为全村退休老人提供全年免费的米面油供应。这一举措确保了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了发展成果的共享。

图为于书记正在向队员们讲述其中间基层组织的历程。供图 赵若彤

扶贫扶志: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于书记在扶贫工作中采用了“技术扶贫+精神扶贫”的工作方法。他向全国特困户免费发放优质种苗,并将政府部门收费2000元每40分钟的技术培训课程免费向农民开放。通过"控制树形能量平衡"技术培训,帮助农户实现省工增产的双重效果。
于书记强调,有效的帮扶需要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增收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他通过技术传授和能力建设,帮助农户掌握致富技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图为于书记向队员介绍扶贫工作。供图 赵若彤
于书记结合自身从事农业工作的经历,向团队成员分享了他的工作心得。他提到,服从组织分配,在农业领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并逐步发展为“钻一行精一行”。于书记表示,当代青年不需要为基本生存担忧,但应该关注食品的健康和品质问题。
于书记鼓励青年摒弃浮躁心态,在农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他指出,现代农业涉及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大数据等多个学科,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讯员 杨潇)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特殊教育致敬坚守的爱
  • 7月2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带上任务前往三下乡的实践目的地——合肥思语儿童康复中心。
  • 三下乡 202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