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羊舍飘香处,倾听民族心:兰理工学子李坪村走访手记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
  “乡无聚不旺,业无兴不富。”民族团结是乡村兴旺的底色,产业兴旺是民生幸福的根基。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既需人心相聚,也需产业扎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果园镇李坪村作为多民族聚居、产业初兴的乡村样本,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走访调研的重要站点。
  
  “话通心才近,情融业更兴。”根据“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安排,石榴籽社会实践团循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的指引,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果园镇李坪村开启走访调研。这里全村辖8个社,共有504户、2966人,人均耕地1.38亩;虽土地不丰,但在“家家户户搞养殖”的产业格局中透着生机——2个养殖合作社、1家养殖企业扎根于此,20多个羊舍年出栏3万多只羊,成了村民增收的底气。
  
  图为李坪村鸟瞰图
  
  然而走访中也发现,村里多是中老年妇女操持日常、留守儿童盼着亲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普通话普及程度不高,有时一句话要反复比划才能说清。这些藏在“羊舍飘香”里的细碎问题,正是实践团想要倾听与记录的——因为乡村的发展,既要产业的“筋骨”,也要人心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村民徐云昊供图
  
  “家有小盼归,村有业能留。”此次走访,实践团在羊舍边听村民讲养殖的苦与甜,在屋檐下记留守儿童的盼与念,在田埂上聊普通话沟通的难与盼。504户人家的烟火气里,藏着“民族团结”最鲜活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村民家庭生活徐云昊供图
  
  “填好每份问卷,团结就多份力量,各族的期盼就在笔尖下生根。”面对部分村民对调研意义不理解、配合度低的初期困境,实践团成员顶着烈日深入村户,用“您的建议能让家乡更好”的朴素道理唤起参与热情,并灵活调整双语讲解时间以尊重农忙习俗,最终高效回收30份有效纸质版问卷。面对沟通隔阂,实践团成员马金兰同学全程担任翻译桥梁,引导村民敞开心扉、畅言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干部徐云昊供图
  
  实践团带回的不仅是问卷上的字迹,更是“话通了心就近了,人聚了业就兴了”的启示。未来,这些来自走访的观察与思考,或将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纽带——就像李坪村的羊儿在合作社里抱团生长,各族群众也会在互帮互助中把日子过成“石榴籽”般紧密的模样。当普通话成了沟通的桥,当产业留住了年轻人,“民族花长盛”的愿景,就会在李坪村的土地上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东乡话与村民交流徐云昊供图
  
  为筑牢每项数据的真实根基,实践团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信念。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志愿者们同心同德,让学术调研在方言障碍中开出共情之花——这份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凝结共识的青春实践,正是青年助力民族团结最炽热的宣言。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