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浓。烟台大学药行百草实践队怀揣着对中医药文化的热忱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实践之旅。从幼儿园的趣味科普到博物馆的文化溯源,从乡村创客的深度访谈再到产业基地的实地调研,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赋能实践,在知行合一中探寻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道。
童蒙启智: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
7月9日,实践队首站来到烟台大学附属幼儿园,一场别开生面的“神奇草药之旅”在这里拉开帷幕。队员李明静怡化身“中药小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互动游戏,带领孩子们走进中医药的奇妙世界。
“这是清凉的‘绿精灵’薄荷,摸一摸它的叶子,闻闻是不是有股清爽的味道?”孩子们好奇地伸出小手,在薄荷叶片上轻轻揉搓,瞬间被那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吸引。实践队还带来了金银花、薰衣草、艾草等常见药材,让孩子们在“摸一摸、闻一闻”中感受中药的特性。最受欢迎的当属香囊制作环节,孩子们认真挑选心仪的药材,小心翼翼地装进布袋,亲手扎紧袋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中药香囊在欢声笑语中诞生。
这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身边的药用植物,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正如实践队队长王昕悦所说:“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让中医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文化寻根:从博物馆到乡村的智慧传承
7月10日,实践队走进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典籍中的医药智慧到现代科技对中药的创新应用,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队员们还对博物馆的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传承路径。
次日,实践队奔赴烟台素禾自然驿站,拜访了乡村振兴创客麦芽阿姨。这位曾从事个体经营和公务员工作的乡村建设者,毅然回到朱柳树村,深耕“药食同源”理念,致力于将当地特色药材转化为健康产品。“药食同源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把药材变成食品,既保健康,又能让乡亲们增收。”麦芽阿姨的分享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她带领村民种植药食两用作物、开发特色食品的实践,为实践队提供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产业赋能:药材地里长出致富新希望
7月12日至15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临沂市平邑县,深入山东中平药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与加工车间,探寻中医药产业助农的密码。在平邑县的田间地头,成片的金银花随风摇曳,村民们正忙着采收。队员们加入收割队伍,亲身体验劳作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这金银花浑身是宝,公司包收购,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位村民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带来的实惠。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在村里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还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方式,让药农收入更稳定。在加工厂,队员们见证了金银花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从清洗、烘干到提取有效成分,现代化的加工设备让传统药材焕发新活力。公司开发的金银花茶、药膳汤包等药食同源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实践队还走访了平邑县农商银行,了解到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百草贷”金融产品。该产品在授信额度、利率优惠、还款周期等方面精准对接药农需求,有效缓解了种植户的资金压力。“金融+产业”的模式,为中医药助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通过撰写纪实报道等方式,助力推广当地中药材产品。实践队的系列活动已被多家媒体报道,总传播覆盖超5万人次。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说:“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药材,更是乡村振兴的‘致富草’。”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实践,烟台大学药行百草实践队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