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淇 蔡佳蒙/文 孙士淇 王相与/图
为深入探究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2025年8月5日至8月9日,资环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绿色发展调研团团队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先后走访南泥湾风景区、大生产纪念馆、党徽广场、南泥湾湿地公园、南泥湾村(村史馆、植物染工坊)、桃宝峪村、南阳府村及马坊村金伯利农场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走访村民等形式,系统调研当地在绿色农业、环境治理、固废与废水处置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见证红色土地上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追溯红色基因,锚定绿色发展初心
调研首站,团队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农具,生动再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场景。“南泥湾精神不仅是艰苦奋斗的象征,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智慧。”纪念馆讲解员介绍道,当年八路军在开垦荒地时,始终坚持“不破坏植被、不污染水源”的原则,为今日南泥湾的生态保护埋下伏笔。

图1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在党徽广场,全体队员面向鲜红的党徽重温入党誓词,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的内在联系。团队指导老师指出:“南泥湾的蜕变,是从‘开荒屯田’到‘生态优先’的历史延续,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更需要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实践。”
探访生态样板,解码环境治理密码
南泥湾湿地公园内,芦苇摇曳、水鸟嬉戏,曾经的荒滩湿地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我们采用‘自然修复+人工辅助’的治理模式,通过构建湿地净化系统,让周边3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的介绍让队员们眼前一亮。实地观察发现,湿地内设置的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设施,既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又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南泥湾村,团队重点调研了该村的固废处置体系。村支书指着村口的垃圾分类站说:“我们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模式,还引进了有机垃圾腐熟设备,将秸秆、菜叶等转化为有机肥,年处理固废150余吨,减少化肥使用量30%。”这一做法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聚焦产业创新,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南泥湾村的植物染工坊里,村民们正用当地种植的艾草、黄芩等植物为布料染色。“这些天然染料来自我们的生态种植基地,染出的布料不含化学物质,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工坊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带动了20余户村民就业,年销售额达80万元,让村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了“金山银山”。

图2参观金伯利农场
马坊村的金伯利农场则展现了现代农业的绿色图景。农场内,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补水,无人机精准喷施生物农药,秸秆还田技术让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我们推行‘稻鸭共作’‘果畜循环’等生态模式,产出的大米、苹果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50%,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农场负责人的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绿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强劲带动作用。
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此次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南泥湾地区的发展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红色大生产运动到新时代绿色发展,这片土地始终延续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智慧。绿色农业提质增效、环境治理精准发力、产业融合激活潜能,不仅让乡村“颜值”更高,更让村民腰包更鼓,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3参观南泥湾村村史馆
团队队长孙士淇表示:“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将把此次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青春力量,通过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等形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乡村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