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才聚兴乡”实践团的6名经济学专业学生,于7月29日对扬州市江都区南渡村和浦东村展开社会实践访谈调研,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路径,用专业视角探寻乡村振兴的基层经验。
上午,实践团首站抵达南渡村。该村拥有2900亩土地、12户农业大户,土地流转率达99.5%,通过“村集体+农机合作社”模式实现了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在南渡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与5户农业家庭农场项目负责人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村级公共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情况。
据介绍,南渡村土地流转承包价格为每亩800元,较往年有所上涨。社会化服务价格体系已基本成型:无人机耕地每亩50元,机器插秧每亩60元,无人机撒肥每亩6元,农机手雇佣费用为每天400至600元。在调研中,实践团发现该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部分土地未完成流转,小户在田埂种植豆子影响大户统一打药作业;无人机等现代农业设备面临操作手短缺困境,且机械操作培训内容与田间实际操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农忙时节大户优先抢收自家作物,导致需要购买服务的农户面临排队等待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当地种粮大户建议:“希望政府能组织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训,我们大户之间也能互帮互助,通过错时安排农忙时段,提升全村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南渡村农户 邱神淋供图
午后浦东村:探访“全产业链服务”新实践 午后,实践团来到拥有1430亩土地、土地流转率达99%的浦东村。与南渡村不同,该村以“农业服务企业+合作社”模式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形成特色。实践团成员刚抵达村口,就被成片标准化农田中央矗立的现代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所吸引。
浦东村土地流转承包价格为每亩900元,耕地、插秧、打药、施肥等社会化服务收费标准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动态调整。该村机械化种植水平较高,配备了无人机、收割机等现代农业器械,农户自主开展服务的比例逐步提高,对外购服务的依赖度有所下降。
在高标准化农业生产推进过程中,浦东村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当地农户反映,农药、化肥价格及社会化服务费用持续上涨,但粮食收购价格涨幅有限,导致农户净收入呈下降趋势。同时,无人机使用成本成为新的负担:一台无人机使用寿命最多3年,维修费用高昂,多数农户难以承担,且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快,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投入压力。
“无人机操作需要专业培训,这又增加了人力成本。虽然机械化确实提高了效率,但维护和培训的高成本让我们压力很大。”一位种粮大户向实践团坦言。目前,浦东村正积极向政府申请补贴和技术支持,以缓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成本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浦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升离不开政府农业技术指导体系的支撑。农户表示,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可随时上报政府寻求指导。此外,“农机云”APP的推广应用,让农户能在线获取专家指导,为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村中大农户与小农户之间形成的帮扶机制,也促成了和谐健康的邻里关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浦东村种粮大户深入访谈 邱神淋供图
调研总结:双村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调研数据显示,南渡村通过大户间互帮互助、错时农忙等方式,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的高效利用;浦东村则以“大手拉小手”的帮扶模式,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维护了邻里关系。两种模式虽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协作共赢的核心思路。
实践团成员在返程途中整理调研资料时表示:“今天走了两万步,晒黑了三度,但收获远超预期。”据了解,该团队将继续跟踪调研江都区其他特色农业服务模式,计划形成完整的区域发展分析报告,为乡村振兴提供来自青年学子的专业参考。
南渡村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醒目标语,恰是此次实践活动的生动注脚。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才聚兴乡”实践团用实地调研的方式,既记录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也让专业知识在田野间得到了检验与升华。
图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才聚兴乡”实践队与南渡村农户合影 邱神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