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护峨眉遗珍,促峨眉经济

    发布时间:2025-09-13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寻踪峨眉韵,护遗山水情”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8月11日,成都理工大学“寻踪峨眉韵,护遗山水情”社会实践团队正式启程,奔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峨眉山市。一群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以科学为指引,以实践为桥梁,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探索创新路径,用青春力量书写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在峨眉山市黄湾镇及峨眉山开展了为期16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场行动不仅为自然遗产地守护注入新活力,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2025年8月11日,“寻踪峨眉韵,护遗山水情”社会实践团队整装集结,奔赴峨眉山。在行动启动会上,团队成员与峨眉山市当地生态保护工作者展开深度研讨,最终达成共识:作为全球瞩目的双遗产地,峨眉山不仅拥有壮美的地理奇观,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其生态系统复杂而脆弱,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团队以“科学调研+数据支撑”为核心目标,明确任务:通过实地踏勘、生态采样、数据分析等手段,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积累一手资料。带着专业设备与坚定信念,青年学子们踏上征程,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科学之光照亮守护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地质工作人员对接 李帆摄)

  调研期间,队员们化身“生态解码者”,携带生态采样工具、GIS地理信息系统、红外相机等专业设备,多次深入峨眉山腹地。面对陡峭的山路、潮湿的密林,他们以专业精神迎难而上。清晨,踏着露水记录地质岩层的演变轨迹;正午,顶着烈日监测溪流水质与微生物群落。在幽深的山谷中,他们发现并记录了一系列植物种群的分布规律。通过连续多日的艰苦作业,团队积累了海量珍贵数据,绘制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图,完成遗产价值分析报告,为后续精准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科技赋能下,峨眉山的生态密码正被逐一解开。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野外实地考察 张灏瀚摄)
 
  保护团深知,遗产保护不能脱离民生福祉。秉持“保护为了人民,发展依托生态”的理念,他们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一方面,团队依托峨眉山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与地质景观,为当地量身定制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多条科普研学路线:如“地质探秘之旅”带游客穿越岩层解读地球故事,“植物奇观追踪”引导人们认识珍稀物种,“动物栖息地探访”通过红外影像视频揭示野生动物的生存密码。这些路线不仅吸引游客,更传播生态保护理念。另一方面,团队结合土壤与气候特征,提出绿色产业发展建议:推广有机茶叶种植,开发特色生态农产品,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村民的“幸福靠山”。
  
  活动中,团队成员展现了卓越的协作能力与成长蜕变。面对复杂地形,负责人带领小队精准定位,分析基本地质环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负责精准定位进行采样;遥感专业学生负责数据分析,构建生态模型。队员们共同研讨数据、修改方案,争论与共识交织。生态保护需要多学科融合,乡村振兴更需脚踏实地。他们不仅是研究者,更是桥梁——连接科学与乡土,连接青年理想与民生需求。
  
  此次三下乡行动虽暂告段落,但成理学子与峨眉山的“共生故事”仍在续写。从深入山林解码生态密码,到走进村庄助力产业振兴,“寻踪峨眉韵,护遗山水情”社会实践团队用专业能力与满腔热情证明:自然遗产保护不是“禁区”,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富矿”;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可以同频共振的“双赢棋局”。他们相信,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峨眉山将永葆生机,乡村振兴之路也将越走越稳。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负责人交接实践成果后合影 李展源摄)
  
  青春的力量在于行动,更在于传承。希望这次活动能作为“接力棒”,让更多青年投身这片土地,让峨眉山的绿水青山永远滋养民生,让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开遍每一处遗产地。这场青春与山川的相遇,不仅谱写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篇章,更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当以科学为笔、以行动为墨,令自然永续,民生共富。青春之力,生生不息。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