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凤阳花鼓代表队。在2017年意大利米兰的中国艺术节,我们带的横幅就是中国凤阳花鼓。”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凤阳花鼓传承人肖庆红在采访中这样说到。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代凤阳府临淮县,集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曾是百姓走南闯北卖艺谋生的“看家本领”,也因此传遍大江南北。在肖庆红的记忆里,出生就是在县文化馆大院里。“在这里,有幸认识到我的启蒙老师陆中和。小的时候他在排练,我就在旁边看呀,耳濡目染接触到了凤阳花鼓,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她与花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她来说,最有意义的是2017年意大利米兰的一场,这是她们第一次将凤阳花鼓与凤阳凤画带到欧洲,向世界展示了深厚历史文化和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就是这个小小的一面鼓影响并传播了这个东方艺术,并且也让更多人对凤阳花鼓有了深刻印象。
走进凤阳县文化馆的排练厅,肖庆红随手抄起花鼓,来了一段经典曲目《说凤阳》。左手稳稳托住鼓身,右手鼓槌起落间,节奏明快的鼓点与清亮的唱腔交织,瞬间将人带回皖北大地热闹的节庆场景。“别看这鼓小,讲究可多着呢!”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握鼓要像托着初生的婴儿,手腕发力要巧,眼神得跟着鼓槌走,这样表演才有精气神。”
在传承的道路上,肖庆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花鼓的唱腔、手势、步法,这些都是根。但也要跟上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怎么让他们愿意学?”为此,她大胆尝试将花鼓与健美操结合,编排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健身操。
三十多年来,肖庆红的足迹遍布城乡。从文化馆的排练室到乡村小学的操场,从老年大学的课堂到高校的艺术社团,她手把手教过的学生超过上万人。“来学的孩子们都是真心喜欢凤阳花鼓的。”
多年来,在肖庆红休息的时间,也全都是凤阳花鼓,“一心想让花鼓艺术传遍全国”的肖庆红,自愿当起了安徽科技学院花鼓艺术团的义务指导老师。艺术团里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她一直坚持教授凤阳花鼓。““感谢这个时代,让我因喜爱而从事与凤阳花鼓相关的工作。哪怕我老了,退休了,我还会为花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
文化馆的排练厅里又传来熟悉的鼓点,那是肖庆红带着新学员练习——这一抹动人的乡音,正乘着时代的风,飘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