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桂林理工大学“问水平陆,青力青为”实践团与东南大学、长安大学等八所高校实践团齐聚广西钦州,共同走进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及西部陆海新通道钦州中心站展厅,深入探寻北部湾港在自动化升级与国家战略通道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感受“中国智慧”赋能港口发展的强劲动能。
探秘钦州自动化码头:智能与绿色交织的“丝路枢纽” 实践团首先来到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业化展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北部湾港“一港三域”的战略布局——防城港域聚焦大宗散货运输,北海港域打造邮轮母港,而钦州港域则以“国际集装箱干线港”为核心定位,肩负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枢纽的重任。
在沙盘与视频展示中,实践团成员直观了解到码头的硬核实力:如今,中国港口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创新采用全球首个U型工艺布局,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
钦州自动化码头现有岸线1302米,扩建后将超1500米,拥有4个泊位,其中9、10号泊位为20万吨级,可停靠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其U型工艺布局通过内外通道高效转运货物;海铁联运则实现了箱子下船直接上火车、下火车直接上船,大幅提升效率,还设有衔接平陆运河的江海转运泊位。
图为讲解员通过沙盘模型为同学们讲解自动化码头布局及运行过程(通讯员杨婷媛摄)
实践团重点参观了码头的自动化设备。72台无人智能导引运输车(IGV)通过磁钉导航,按系统指令完成装卸,且采用国产化零部件,每台造价约400万。与传统人工码头相比,自动化码头的岸桥操作可在办公楼内远程完成,既降低劳动强度,又减少职业病风险。
图为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码头的自动化设备及运行原理(通讯员杨婷媛摄)
绿色发展理念同样贯穿始终。码头设备全采用电能驱动,整合风电、光伏及防城港核电等绿电资源,彻底告别传统燃油机械的高排放问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而覆盖全港的3000余颗摄像头构建的智慧安防系统,通过AI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安全隐患,1人即可完成传统10人的巡检工作量,让实践团成员惊叹于“科技+安全”的双重保障。
解码西部陆海新通道:钦州中心站的“枢纽力量” 随后,实践团转场西部陆海新通道钦州中心站展厅,深入了解这条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黄金通道”。展厅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标准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嘱托格外醒目。通过版图与数据展示,成员们清晰认识到通道的战略布局——以钦州为关键节点,串联东、中、西三条主通道,衔接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经海铁联运直达全球,形成“内陆—港口—海外”的立体物流网络。
作为全国第12个建成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钦州中心站的独特地位令人瞩目——它是唯一位于地级市的中心站,由6家企业合资运营,占地1200亩、投资9亿元,年装卸能力达120万标箱。数据更直观展现其成长: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仅178列,2024年已突破1万列;同期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7年的228万标箱跃升至900万标箱,2025年将冲刺1000万标箱目标。
“效率就是竞争力!”以重庆至新加坡货运为例,传统经上海出海需25天,如今经钦州海铁联运仅需7天,时间缩短70%,且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铁路运费下浮30%),成本与传统路线持平。这一对比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通道“时间最短、价格最优”的优势。
展厅内的智能运营展示同样吸睛。无人小车远程操控、集装箱“下火车即上船”的一体化流程、实时更新的物流信息平台……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实现了铁路与码头的“零换乘”,而钦州中心站2024年73.9万标箱的办理量,在全国中心站中排名第三,印证了其作为“一带一路”节点的强劲动能。
图为同学们观看码头实时监控物流数据(通讯员杨婷媛摄)
实践感悟:青春视角下的“硬核中国” 参观过程中,九校实践团学子们不时驻足交流,专业视角的碰撞让这场“探秘之旅”更添思想火花。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实践团成员感慨:“从自动化码头的智能设备到陆海通道的高效联通,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中国西部开放发展的底气。”东南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团成员也纷纷表示,通过实地探访,深刻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衔接,更感受到青年一代投身国家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九校实践团合照(通讯员杨婷媛摄)
据悉,桂林理工大学“问水平陆,青力青为”实践团将持续聚焦平陆运河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九校学子也约定以此次联合探访为起点,加强跨校交流与专业协作。从自动化码头的智能装备到陆海通道的高效联动,从技术创新的“中国速度”到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青年学子们不仅见证了国家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更明确了将专业所长融入区域发展的方向。未来,他们将以更主动的姿态扎根实践一线,用青春视角记录发展、用专业智慧建言献策,让青春担当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绽放光彩。